2016-09-02
收藏
角的度量,一直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跟以前相比,课中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演示量角过程,并示范量角,量角过程也用歌谣的形式教给学生。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是那么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度量不同方位角时更是如此),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尤其是反向旋转的和不同方位的角)。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
课后反思,发现是教学设计不够合理、完善,没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知识经验的差别。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那些歌谣也没能指导学生形成技能,只不过是比传统教法多一些花样,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课后反思的结果是: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识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为此,我重新设定了教学环节,决心让学生不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最后一个环节指导量角有了以上的铺垫,在量角时,学生自然会自觉将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读数时也会顺着旋转方向不难找到对应刻度,也避免刻意区分内外刻度而引起的困惑。不知不觉中掌握量角的方法,形成了技能。只有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无形中也教会了他们学习的方法。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四年级数学视频
更多
相关数学教学设计推荐
大家都在看
人教课标六下《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PPT课件
第十二册《圆柱和圆锥―整理和复习》
第十二册《圆柱的认识》(五)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体积和容积
人教课标版六下《圆柱的认识》ppt课件2
人教课标版六下《圆柱体的表面积》ppt课件
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复习和整理》(人教)
第十二册《圆锥的认识》
人教新课标小学六年级比例应用题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圆锥的体积》
人教课标版六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flash课件
人教课标六下介休实小《用比例解决问题》(温健)PPT课件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表面积
第十二册《圆柱的认识和表面积》
人教新课标小学六年级《圆的周长》2
人教课标六下《鸡兔同笼》ppt课件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抽屉原理》
人教课标版六下《总复习:式与方程》ppt课件
人教课标六下《有趣的平衡》PPT课件
人教课标版六下《常见的量总复习》ppt课件
第十二册《圆柱的认识》(四)
人教课标版六下《列方程解应用题》ppt课件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正负数(一)》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
人教课标版六下《圆柱的体积》ppt课件2
人教课标版六下《圆柱的体积练习》ppt课件
人教课标版六下《复式折线统计图》ppt课件1
人教课标版六下《列方程解应用题》ppt课件1
人教课标六下《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习题课PPT课件
| 小学 |
| 初中 |
| 高中 |
| 不限 |
| 一年级 | 二年级 |
| 三年级 | 四年级 |
| 五年级 | 六年级 |
| 初一 | 初二 |
| 初三 | 高一 |
| 高二 | 高三 |
| 小考 | 中考 |
| 高考 |
| 不限 |
| 数学教案 |
| 数学课件 |
| 数学试题 |
| 不限 |
| 人教版 | 苏教版 |
| 北师版 | 冀教版 |
| 西师版 | 浙教版 |
| 青岛版 | 北京版 |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 鲁教版 | 苏科版 |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 部编版 |
| 不限 |
| 上册 |
| 下册 |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