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5
收藏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实际测量这节课就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标杆、卷尺、测绳等测量工具测量较近或较远两点间距离,对测量结果要求不十分准确时也可以步测或目测。为了上好这节课,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分好小组并确定小组长;安排预习内容;准备好测量工具;安排好测量场地并事先计划实际活动的步骤。
从这节课中,我深刻体会到拥有快乐、宽松的积极情绪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认知创造具有的激励作用,在这种情绪状态下,学生的思维能量最大限度的活跃起来,容易诱发创新思维,产生独到见解,真正体现了学生才是知识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确定较近两点后,我让学生自己选择测量工具,整个过程中学生清楚的明白只要选择合适的工具才能更好得进行测量。在实际测量时,他们自己说出应注意的地方,如卷尺要拉直,刻度要对准等,得出结果后,我选择了一种小刻度的卷尺,尺不够长怎么办?预习过的学生迅速提议使用标杆并讲出了注意事项:要定一条直线。那么插在哪合适?测量前应该根据测量工具估测。接下来的分组实际测量迅速展开,在距离较远的两点间测量时选择了合适测量工具的小组在规定时间圆满地完成了测量任务。
步测是一大难点。我选择了一段30米距离,他们按要求用均匀的步子沿直线走了三、四次并记好每次的步数后,都能算出平均每次走了多少步,但在求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时出现困难,特别是出现30(米)47(步)这类不会往下算的情况,怎么办?让学生动口自己说,动脑想。在我提示长度单位可以换算后,大部分同学算出了自己一步的平均长度开始去验证第一次用工具测量的结果了。只剩下几个了,我直接告诉他们求法30米=3000厘米,用3000以平均步数,求出自己一步的平均步长。目测部分教授的较仓促,让学生练习的也较简单,应该让学生根据预习自己讲出如何测量,再用工具或步测的方法验证一下结果会更好一点。
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方法实际测量,在创新的课堂上我愿走下讲台,走近我的学生,跟他们成为朋友,一起讨论,一起实际操作测量,以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
备战2017年高考数学典型答题技巧汇总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章集合单元测试题2016年秋
盘点2017年高考文科数学题答题方法
17年高考数学三角函数专项知识点总结
高一第一学期数学历年期中考试真题及答案
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数学模拟试题2016年秋
高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期中考试模拟试卷2016
高一期中考试数学历年真题(附答案)
高考数学集合专项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1第一章单元测试题精编
上学期高一历年期中考试数学真题(2016—2017)
高考数学排列组合专项知识点讲解
高一上学期数学期中考试模拟卷精选
高一数学必修一期中考试预测题精选
总结2017高考数学圆锥曲线专项知识点
2017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历年期中考试数学真题
七年级数学期中考第二章知识要点人教版
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数学期中测试模拟卷(2016—2017)
备战2017年高考数学选择题解题法总结
2017年小升初数学练习试题:填空题
八年级数学众数教学计划进度表青岛版
2016—2017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数学期中考试模拟卷
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数学期中考试模拟卷
苏教版高二上册数学随机事件及其概率教学计划格式(精编)
青岛版初二上册数学中位数教学计划进度表
浙教版初一上学期数学实数的运算教学计划表
最新2017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的注意事项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预测题(2016—2017)
17年高考复习数学综合类题型答题方法
高一必修一数学集合单元测试题(人教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