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4
收藏
《可能性》这节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随机思维,让其学会用概率的眼光去观察大千世界,而不仅仅是以确定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事物。
1.在活动中领悟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特意结合学生熟识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试验,在试验的过程中直观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探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与等可能性事件的关系,使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开始时,通过足球比赛片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接下来通过抛硬币的方式来体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此展开本节课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先让学生猜想出正反面出现的可能性二分之一,让后通过实验验证,由于实验的数据较小,不容易发现,导入科学家的数据,最终感受到当次数越多,正反面朝上的次数就越接近抛硬币总次数的一半。可能性就是二分之一,从而说明规则是公平的,让每个学生感悟到游戏的公平性原则,学会判断一个规则公平与否。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悟到合作交流和阅读资料都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同时让学生亲身体验 猜想验证应用的数学思想。
2.让学生喜欢数学,学会用数学眼光看世界。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学习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足球比赛、抛硬币实验、转盘游戏、飞行棋游戏等游戏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游戏,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习。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数学不是机械和枯燥的,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最后一个拓展活动让学生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通过消费者、经理、中立者的角度去设计转盘,灵活应用本节课所学到关于可能性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换位思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全方位的展示自己的才能。
本节课遗憾的地方在于第一个部分,抛硬币实验时,没有针对学生的生成做出针对性的引导,导致学生在观察数据时较难的说出正反面出现的情况各占总数的二分之一,我应该在合并数据后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正反面出现次数与总数的关系,最好可以取整数,这样比较容易比较,然后再与红色部分的总次数一半作比较,这样就应该较为容易的得出二分之一的结论。在后来观察科学家数据时,如果也是这样出力,能够说出二分之一的学生应该会更多。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8和9的认识3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分类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半时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加减混合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6和7的加减法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8和9的认识2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10的认识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认识钟表”教学案例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平面图形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北师大版第一册教案 9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北师大版第一册教案 10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北师大版第一册教案 4跳绳 P34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比大小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用数学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北师大版第一册教案 8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8和9的加减法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分类(二)(B)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1~5的认识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认识钟表3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连加、连减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认识半时1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6和7的认识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8和9的认识4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填未知加数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9加几”的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8的组成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第几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连加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