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3
收藏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可以说它是一节概念性的课,概念对学生来说往往抽象难懂,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
1.对教材的处理、设计衔接比较自然,学生学习不感到吃力,让学生先通过进一步认识线段,过渡到学习射线进而总结射线的特点,再到认识直线和直线的特点,最后分析它们的联系和区别。从射线自然过渡到角的知识,符合对问题研究的线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培养了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去主动思维。学生先从线段、直线、射线去分类思考,感悟到了端点在其中的重要性。在角的形成教学中,没有一味的按教材上呈现概念知识教学,而是通过学生动手去画,来感悟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形成的图形就是角。把书本上原本凝固的概念激活了,使数学知识恢复到那种鲜活的状态。实现了书本知识与学生发现知识的一种沟通,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敏感性,这也是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中所一直倡导的。
3.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细微变化,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只注重教师的教,却忽视了学生的学,认为我只要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学生就一定能接受,从而忽视了一些弱势群体,课堂的主旋律始终围绕着一些活跃分子。
4.对学生提问的语言还不够精练。比如:让学生在一分钟内从一点出发画射线。时间到了有的学生只画了十五条,这时老师应该问:如果我还给你时间,你还能继续画吗?能画多少条?对学生提问后,教师还应该用归纳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比如:直线、射线和角的特点,可引导学生从有无端点、有无延伸方面进行归纳。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可引导学生从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方面总结。
5.对学生放得不够开,总是怕学生不会说,很快地把答案端出来。问题提出后还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让学生多说,才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一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篇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新课标版
100以内的加、减法(二)优秀小学二上教案
二(上)1.2认识厘米和用尺子量
《对称》教学实录与反思新课标小学数学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集体备课认识厘米和用尺子量
《角的初步认识》优秀说课稿
五、观察物体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片断赏析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与评析(新课标版)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介绍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集体备课 认识厘米和用尺子量
统一长度单位
二年数学上:《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教案
“排列与组合”教学设计与评析
《轴对称图形》教学案例设计彩色排版
《统计》优秀设计赏析
二(上)1.1统一长度单位
《排列与组合》教学设计数学广角
《2、3、4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与评析实录
第一单元测试 长度单位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
二年数学上:《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稿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2课时
六、表内乘法(二)(课时安排计划)
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统计”教学实录与反思教案篇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