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3
收藏
成功之处:
(1)化静为动创设可能的探究。
本节课的一个关键之处是课前做一个活动角,通过活动角的旋转来认识各种角,特别是平角和周角。教师请学生用活动角,固定其中的一条边,旋转另一条边半周(一周)使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使两条边完全重合)所形成的角就是平角(周角)。通过这个过程,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目的。这有利于内化新知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操作中发展思维,以动促思,动中释疑,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2)调动感官落实可能的探究。
有人说,把操作体验部分拿掉,也能得出结论,不影响研究的完整性。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确实没有问题。然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样做的潜在后果就是对后进生的遗弃,就是对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的忽视。本节课设计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做一做认识各种角,画一画加深对各种角的理解,特别是加深对平角和周角的理解,说一说 认识角和表示符号,指一指找生活中的角,通过操作去自主探索发现新知。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习惯与科学探究的精神,同时加深体验,有效落实知识目标。
(3)对比辨析深化可能的探究。
加强对比深入辨析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够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本节课进行了多次对比辨析,一是各种角之间的关系对比 研究了各种角,你能把它们从大到小排列吗?在对比中使所学的角形成知识网络。二是平角和直线有什么不同?在辨析中解决了平角是不是直线的困惑。三是周角和射线有什么不同?在辨析中解决了周角是不是射线的困惑。通过对比辨析,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也学会了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研究数学问题。
使用建议:纸上得来总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教师在本节课教学时应积极创造条件,力求把教材的内容设计成物质化的活动,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体验、建构的学习方式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需要破解的问题:本节课有几个学生的易错点值得注意,一是钝角和锐角的分辨,特别是接近直角的锐角,学生辨不清。二是平角和周角的理解总是与直线和射线易混,教学中要善于借助教具与学具帮助学生学习。
双曲线填空题3
下学期期末统测高二数学试题
双曲线选择题1
双曲线选择题3
双曲线填空题1
四川省遂宁市高2007级第三学期期末学科知识检测数学试题(理科)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
苏州市下学期高二期终考试数学(附答案)
深大附中高二数学新课标选修2-2复数单元测试题
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第一学段考试高二数学(理)试卷
二上期末考试数学(文)
高二上期末考试数学(理)
武汉中学高二下学期数学总复习试题(9)
双曲线填空题2
期中考复习试题
武汉中学高二下学期数学总复习试题(5)
眉山市高中高二上期末考试数学(文)
武汉中学高二下学期数学总复习试题(6)
武汉中学高二下学期数学总复习试题(7)
泸县二中高二第三学月考试数学(文科)试题
第一学期高二数学期末测试
苏州十中高二数学期中试卷
期末复习,高二(下)期末复习(9)概率(3)
双曲线选择题2
双曲线解答题2
首师大附中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数学试题
双曲线解答题1
武汉中学高二下学期数学总复习试题(8)
武汉中学高二下学期数学总复习试题(4)
双曲线解答题3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