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2
收藏
一、准确把握教学起点,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上课伊始,我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说一说看到课题,你想学习哪些内容?有的说想知道什么是24时计时法,有的说想了解24时计时法有什么作用,有的说想知道24时计时法怎样计算通过准确把握教学起点,使学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同时促使我大胆地改编了教材──下一课时再教学经过时间的计算,本节课只围绕同学们提出的这三个问题展开研究。这样的引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将更多的探究空间留给了学生,更调动了学生学习24时计时法的积极性。
接下来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位老奶奶的困惑:她下午3时赶到了火车站,为什么还是晚点了呢?学生通过观察火车票上的发车时间,产生新旧知识间的矛盾冲突,进而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24时计时法的愿望。
二、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在学生初步接触24时计时法后,我适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如出示19时后问学生你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计时法?让学生举例、感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了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换方法后,提问: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有什么区别?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归纳、总结,发现互化的规律。这样,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充分体验24时。
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24时,掌握内、外两圈数之间的关系,我利用课件演示24时演变的过程,从0时开始,逐渐过渡到上午、中午、下午、晚上,当时针指向中午12时,我问学生:下午、晚上的时间还能用钟面上的12个数来表示吗?学生自然得出两种表示方法,一是给数前面加上文字说明(即普通计时法),这样比较麻烦;二是用内圈的数加上12来表示(即24时计时法),这样不用文字说明比较简便。通过动态观察,学生的思维不断提升,对24时计时法的作用也理解得更深入了。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一是没有做到首尾呼应。前面学生举例说出了银行、商店、电影票、准考证等上面见过这样的时刻表示法后,练习过程中却没能让学生回头看,解释一下这些时刻的具体含义,并比较一下两种计时法的区别。二是小结规律不够清楚,以至于有部分后进生解决问题还比较模糊。三是练习的形式还比较单一,思考性不强。原来设计的一个练习没有时间完成:下列钟表都可以表示什么时刻?学生看到,同样一个钟面可以表示几个时刻,如1时或13时、4时或16时、6时或18时、12时或24时或第二天0时。通过此项练习,可以促进学生对两种计时法的比较,进一步理解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六年级数学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六年级数学图形扩大与缩小
六年级数学中位数
六年级数学用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六年级数学纳税问题1
六年级数学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2
六年级数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六年级数学游戏中的可能性
六年级数学鸡兔同笼2
六年级数学认识复式统计表
六年级数学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1
六年级数学可能性复习
六年级数学数学广角抽屉原理
六年级数学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六年级数学纳税问题3
六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比
六年级数学鸡兔同笼4
六年级数学用尺规作线段和角
六年级数学立体图形体积的复习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整理与复习
六年级数学和倍差倍
六年级数学数据的表示
六年级数学数的整理
六年级数学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六年级数学整式的运算2
六年级数学较复杂的分数乘法
六年级数学应用题过关复习
六年级数学平行线与相交线
六年级数学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六年级数学替换课件1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