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参赛教案《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含教学反思)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教师参赛教案《...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

小学数学教师参赛教案《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含教学反思)

2016-08-15 收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加应用数学的意识”。新课标注重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学习中的结论,更关注的是个性的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在实践中运用即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交流、合作探究中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生活中的经验,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圆柱的体积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能运用圆柱的体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情境如下:

一:情境引入,感性认识

师:(拿出橡皮泥)你知道它的体积吗?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的,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量出长、宽、高后再用公式:长×宽×高计算出体积。

师:你还能捏成我们学过的其他图形吗? (学生操作:捏成圆柱)

师:现在你会计算它的体积吗?猜一猜,怎么办呢?(学生操作:圆柱捏成长方体)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形状变,体积不变.

师:我们曾经学过可以把什么图形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什么图形求面积呢?

生: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师: 圆柱形橡皮泥的体积会求了, 如果要求圆柱体容器里水的体积该怎么办?

生: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再测量计算。

师:要求圆柱体铁块的体积呢?

生:把它浸入水中,求出排出水的体积。

师:要求商场门口圆柱体柱子的体积呢?(生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二:自主探究,迁移转化

1、引导

师:有的同学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让学生互相讨论,应如何转化,然后组织全班汇报)

生: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了。

2、 操作

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萝卜(圆柱体模具)和小刀,让学生动手切一切,拼一拼。

3、感知:将圆柱体模具(已切好)当场演示。

①让一位学生把切割好的一半拿上又叉开;

②另一位学生将切割好的另一半拼合上去;

③观察得到一个什么形体?同时你发现了什么?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讨论、总结。

小组汇报:

生: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体不变的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有: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

4、课件演示,让学生明白: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5、讨论:圆柱与所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之间的有什么联系?你发现了什么?

6、汇报:

圆柱→近似长方体

①体积相等②底面积相等③高相等④表面积不相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 ↓

圆 柱 体 的 体 积 =底面积×高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Sh

师: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生:底面积和高。

师:如果给你圆柱的直径(半径或者周长)和高,如何求圆柱的体积呢?

生:根据公式先求出半径,再求出底面积即可…

教学反思: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实践、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直观有效的教学过程不需要教师繁复的讲解,学生在自主动手探索,互动交流讨论的学习空间里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教学内容和重难点不仅得到实施和解决,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诱发学生主动思维的愿望,营造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现、探索、创造的过程,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