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2
收藏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四年级上册的平面知识,图形的特征多,概念多,要区分的知识点也多,所以,在这节课的安排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处理: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课始,我选取了与学生生活最贴近的材料——校园情景图,让学生在校园里找熟悉的四边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资源来源于生活。巩固练习时,我让学生思考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用处,截取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视频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许多生活中的现象都是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课末,我让学生思考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用处,截取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视频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许多生活中的现象都是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
二、加强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
一个生动学习情境的营造,可以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亲和感,使他们情不自禁注入自己的热情,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学生动手,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本节课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学习比较多,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展开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思,学生借助平行四边形的框架,在动手游戏中、在充分探索和交流的基础上,感悟、体会到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二)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推进教学。
考虑到梯形的特征比较简单,而且把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放在一起探究比较重复累赘,就在判断中使学生产生矛盾,通过争论中得出梯形的特征和定义。该课的难点是用韦恩图表示出不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我没有很生硬地直接把图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借助不同四边形的定义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后逐步完善这张图。但研究这一过程耗时很多,主要是学生说的时候没有预设时间,在此节奏放慢了,影响了后面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 、多媒体教学的有效应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本节课,我引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它使我缩短了教学时间,大大提高了我的课堂效率。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特征时,应用了多媒体课件。当小组研究完四边形的分类时,我让几名学生到讲台前来演示验证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过程,在学生演示完之后,我用多媒体再一次演示了验证的过程。多媒体课件不仅让学生直观的看到了验证的过程,而且又一次在学生的头脑中加深了印象,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上完这节课,我反复思量,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了这部分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但对于综合性的题目还欠加强,同样,很多同学受到学习习惯的影响,尺子等物品常常忘记,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需要加强这部分的训练。
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应该增强课堂组织能力,强化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使教学语言多样化,幽默化,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数学精彩的数学课堂添加浓厚的一笔,总之我会更加努力,踏实教学,让自己的数学课堂越来越吸引学生。
小学三年级数学“克的认识”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四舍法调商》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24时记时法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时分”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乘法口诀(一)复习”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可能性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几分之一”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周长的教学设计与评析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特点”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的认识”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教的笔算乘法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农村新貌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千克”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分数”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9的乘法口诀”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可能性”教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