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2
收藏
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表的意义:把收集到的数据整理以后制成表格,用来反映情况,分析具体问题,这样的表格叫做统计表。
3、常见统计表的分类:
(1)、单式统计表:只含有一个统计项目的统计表。
(2)、复式统计表:含有2个或2个以上统计项目的统计表。
(3)、百分数统计表:不仅表明各统计项目的具体数量,而且表明数量间的百分比的统计表。
4、统计表的制作步骤和方法。
(1)收集数据、整理数据。
(2)根据资料和制作表要求确定统计表的格式和项目。
(3)根据整理好的数据填表。
(4)填写好总计和合计。
(5)写出制表的名称和制表的时间,必要时注明制表人。
5、条形统计图的意义: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画出长短不一的直条,然后把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6、折线统计图的意义: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起来。
7、扇形统计图:用一个圆表示总量,用圆中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各部分数量所占的百分比。
8、统计量:包括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9、统计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10、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众数。
11、中位数:把收集到的某一对象的有关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数据(或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中位数。
12、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的认识a、不确定现象:生活中,有些事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一般用可能发生来描述。
13、确定现象:生活中,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一般用一定发生或不可能发生来描述。
14、可能性大小的表示:用数字表示一定能不可能。 一定能这种可能性用1来表示,不可能用0来表示。
1.圆锥的特征:由2个面围成,一个是底面,一个是曲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只有一条高。
2.圆柱的体积:
公式的推导:利用转化的策略。
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32、64无限分割,切开后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近长方体。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V=sh(底面积高)
当然在计算圆柱体积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变式。如已知半径、直径、底面周长等。
例如:
已知底面半径是10厘米,高是12厘米,求圆柱的体积。
只要大家脚踏实地的复习、一定能够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希望提供的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能帮助大家迅速提高数学成绩!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六年级数学视频
更多
相关数学知识点总结推荐
大家都在看
最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三册教案第二单元8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5的乘法口诀 教案
经典数学百科知识:《目录学概论》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八课时:练习二(2)
初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测试题(2015—2016学年)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初中生数学百科知识之中井浩
最新《分式的运算》期中复习要点:初二上册数学
最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三册教案第二单元3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1-4的乘法口诀(教研课)
15年初二数学秋季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2
一次函数知识点:八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试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1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反思《乘加乘减》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2、3、4的乘法口诀的练习1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五课时:练习二(1)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5的乘法口诀2
浙教北师版一年级数学——北师版数学第二册教学计划7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三课时:乘加、乘减
《计算风格学》初中数学课外知识
初中数学百科小知识:海利勒,A.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七课时 5的乘法口诀的练习课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1—4的乘法口诀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1-4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2015初二上册数学期中复习知识点之乘法公式
初二上册数学期中复习知识点:二元一次方程
《角平分线的性质》期中考试知识点:初二上册数学
| 小学 |
| 初中 |
| 高中 |
| 不限 |
| 一年级 | 二年级 |
| 三年级 | 四年级 |
| 五年级 | 六年级 |
| 初一 | 初二 |
| 初三 | 高一 |
| 高二 | 高三 |
| 小考 | 中考 |
| 高考 |
| 不限 |
| 数学教案 |
| 数学课件 |
| 数学试题 |
| 不限 |
| 人教版 | 苏教版 |
| 北师版 | 冀教版 |
| 西师版 | 浙教版 |
| 青岛版 | 北京版 |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 鲁教版 | 苏科版 |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 部编版 |
| 不限 |
| 上册 |
| 下册 |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