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30
收藏
一、在复习引入环节,我首先通过复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为下面的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打下基础;复习圆柱的特征为后面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公式推导做好铺垫。
二、在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自己观察、发现,形成圆柱表面积的表象。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的和。然后,在突破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时,让学生自己展开圆柱体模型,观察到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从而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自然推导出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一环节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在练习题的设计中,遵循了从易到难的原则,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动手测量并计算圆柱体实物表面积的题目,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了学生现有的学具和准备的圆柱体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推导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实践操作展示得不够。在动手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大部分学生联系上节课的经验说出看法,而没有实际操作,我也没有让他们展示推导的过程,加深印象,只是让他们说一说,导致一部分学困生只能听听而已;
2、学生对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不够熟练,所以,在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时显得费时费力;
3、部分学生对生活问题中的圆柱表面积(不是三个面的)理解上有欠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六年级数学视频
更多
相关数学心得交流推荐
大家都在看
北京版数学一上《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教学设计1
北京版数学一上《1~5的认识》学案
北京版数学一上《位置与顺序》教学设计2
北京版数学二上《乘法的初步认识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
北京版数学一上《分类、比较》教学设计2
北京版数学二上《统计和可能性》学案
北京版数学二上《乘法的初步认识》学案
北京版数学二上《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北京版数学二上《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
北京版数学二上《平移与旋转》教学设计1
北京版数学二上《认识厘米和米》学案
北京版数学二上《认识厘米和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北京版数学二上《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北京版数学二上《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5
北京版数学二上《实践活动》(一)教学设计
北京版数学二上《认识厘米》教案
北京版数学一上《位置与顺序》教学设计4
北京版数学二上《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设计1
北京版数学三上《口算除法及答案》学案
北京版数学二上《平移》教学设计
北京版数学二上《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2
北京版数学一上《认识11-20各数》教学设计
北京版数学一上《5以内加法》教学设计1
北京版数学一上《5、6、7的分与合》教学设计1
北京版数学二上《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4
北京版数学二上《平移与旋转》学案
北京版数学一上《位置与顺序》学案
北京版数学二上《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3
北京版数学二上《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学案
北京版数学二上《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2
| 小学 |
| 初中 |
| 高中 |
| 不限 |
| 一年级 | 二年级 |
| 三年级 | 四年级 |
| 五年级 | 六年级 |
| 初一 | 初二 |
| 初三 | 高一 |
| 高二 | 高三 |
| 小考 | 中考 |
| 高考 |
| 不限 |
| 数学教案 |
| 数学课件 |
| 数学试题 |
| 不限 |
| 人教版 | 苏教版 |
| 北师版 | 冀教版 |
| 西师版 | 浙教版 |
| 青岛版 | 北京版 |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 鲁教版 | 苏科版 |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 部编版 |
| 不限 |
| 上册 |
| 下册 |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