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30
收藏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要求 :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
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
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6.练习“做一做”
四、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五、板书设计
例1
(1)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四年级数学视频
更多
相关数学教学设计推荐
大家都在看
2013新人教A版必修一《函数的最大(小)值》word学案
2013新人教A版必修一《函数的概念(二)》word 学案
2014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
2014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学案
2013新人教A版必修一《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函数》word教案
2013新人教A版必修一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word教案
2014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第三课时教案2
2013新人教A版必修一《函数的表示法》word学案
2013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学案
2014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第二课时)教案
2014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1-3《集合的基本运算》(2)导学案
2014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第三课时教案
2014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案
2014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第二课时)自助餐
2014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导学案
2014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强化作业
2013新人教A版必修一《指数函数及其性质》word教案
2013新人教A版必修一《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word教案
2014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学案
2014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导学案2
2014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自助餐
2014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 2.1.1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2)学案
2013新人教A版必修一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word教案
2013新人教A版必修一《函数的概念(一)》word学案
2014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1-2-1《函数的概念》导学案(2)
2014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1-3-2函数的奇偶性导学案
2013新人教A版必修一《函数的奇偶性》word学案
2014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课堂强化
2014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导学案
2014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第二课时教案
| 小学 |
| 初中 |
| 高中 |
| 不限 |
| 一年级 | 二年级 |
| 三年级 | 四年级 |
| 五年级 | 六年级 |
| 初一 | 初二 |
| 初三 | 高一 |
| 高二 | 高三 |
| 小考 | 中考 |
| 高考 |
| 不限 |
| 数学教案 |
| 数学课件 |
| 数学试题 |
| 不限 |
| 人教版 | 苏教版 |
| 北师版 | 冀教版 |
| 西师版 | 浙教版 |
| 青岛版 | 北京版 |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 鲁教版 | 苏科版 |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 部编版 |
| 不限 |
| 上册 |
| 下册 |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