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9
收藏
《用坐标表示平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第七章第二节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第二小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在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中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平移(从形的角度理解平移),在本章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知识后,本节课学习用坐标来表示平移(即从数的角度刻画平移)。这节课不仅探究了平移所引起坐标变化的规律,也探究了坐标变化引起位置变化的规律。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思想,依次经过点和图形的平移的观察、画图、猜想、归纳、比较、分析等活动,最终探究出点的坐标变化与点平移的关系,图形各个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
我的设计意图是:首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如果某个小鸭在坐标系内的位置是(2,-3),它向右游了4单位,则它的坐标变成了多少?如果它向下游4个单位长度,它的坐标又是多少呢?让学生通过在坐标系内画图找出答案,同时总结出变化规律。通过学生动手画图到寻找规律,由易到难,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从而对这一知识点有较深的印象,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例题提供必要的前奏。接着出示例题,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当点变成三角形后,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存在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画出的图形解答此问题,从而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
通过学习,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了平面内点的坐标平移的规律及图形上各个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图形平移的规律,能解决与平移有关的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情境-问题-探究-反思(归纳)-提高,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教学中我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我预设让学生先总结点的平移规律,再由点的平移规律到图形的平移规律。但学生对点的平移规律很容易理解,而对图形的整体平移困难很大。比如:将一个图形先左右平移,再将这个图形上下平移。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平移正确,而第二次平移是将平移后的图形进行平移,指导多次都无法纠正过来。
不足之处:少数基础差的学生连简单问题都回答不上;教学过程中,我讲的较多,给学生探究的机会少,课堂上让学生展示的时间少,练的也较少。整个教学显得前松后紧,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达标测试,导致达标测试未完成;课堂中学生由于基础差,配合不默契,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效果一般。
今后将针对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主线,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二元一次方程组习题讲解
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
命题、定理、证明4
去括号与添括号(1)
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
角6
立方体的直观图
有理数的乘方(1)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二)
等式和它的性质1
二元一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七)
角的度量(二)
一元一次方程(一)
角及角的比较
立方和与差公式分解
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7
平方差公式(1)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利用十字相乘法分解
平方根的意义
立方根的意义
7.1二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
三角形内角和(一)
定理与证明2
平面图形面积计算
菱形的性质(一)
列方程解应用题(复习)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三)
角(对顶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平面截取立方体的过程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