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9
收藏
《用坐标表示平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第七章第二节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第二小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在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中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平移(从形的角度理解平移),在本章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知识后,本节课学习用坐标来表示平移(即从数的角度刻画平移)。这节课不仅探究了平移所引起坐标变化的规律,也探究了坐标变化引起位置变化的规律。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思想,依次经过点和图形的平移的观察、画图、猜想、归纳、比较、分析等活动,最终探究出点的坐标变化与点平移的关系,图形各个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
我的设计意图是:首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如果某个小鸭在坐标系内的位置是(2,-3),它向右游了4单位,则它的坐标变成了多少?如果它向下游4个单位长度,它的坐标又是多少呢?让学生通过在坐标系内画图找出答案,同时总结出变化规律。通过学生动手画图到寻找规律,由易到难,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从而对这一知识点有较深的印象,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例题提供必要的前奏。接着出示例题,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当点变成三角形后,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存在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画出的图形解答此问题,从而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
通过学习,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了平面内点的坐标平移的规律及图形上各个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图形平移的规律,能解决与平移有关的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情境-问题-探究-反思(归纳)-提高,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教学中我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我预设让学生先总结点的平移规律,再由点的平移规律到图形的平移规律。但学生对点的平移规律很容易理解,而对图形的整体平移困难很大。比如:将一个图形先左右平移,再将这个图形上下平移。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平移正确,而第二次平移是将平移后的图形进行平移,指导多次都无法纠正过来。
不足之处:少数基础差的学生连简单问题都回答不上;教学过程中,我讲的较多,给学生探究的机会少,课堂上让学生展示的时间少,练的也较少。整个教学显得前松后紧,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达标测试,导致达标测试未完成;课堂中学生由于基础差,配合不默契,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效果一般。
今后将针对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主线,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应用题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
智慧就在孩子们的手上
新课程改革优秀论文
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第二单元:比一比
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公开课教案
加强小学数学教学中说的训练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体积》公开课教案
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初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信息窗一
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课后反思
浅谈数学课程的设计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培养
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九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五年级下册新增内容和教学建议
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后反思
五年级下册《认识分数》公开课教案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公开课教案(第一课时)
十几加减一位数
11~2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
有关0的加、减法
分与和
激活学生的快乐因子
“7的乘法口诀”,
运用新课程理念,改革数学计算教学
认识6—9
“除法”教学设计
求未知数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