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9
收藏
乡镇中学数学学习的特点,是知识内容需要抽象、概括和逻辑推理能力来掌握,通过思维来对数学进行领悟和知识的再发现。我在二十几年的数学教学中发现,农村的初中学生存在基础差,知识面窄,反应能力慢等特点。上课听课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只会简单的模仿、记忆。接受新知识缓慢,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慢慢的时间长了就导致出现不想听课,反感学习的现象。另外,乡镇初中学生还普遍存在对基础知识把握不牢,在解题时缺乏条理,思路混乱,方法烦琐等。再加上学生的心理比较自卑,不懂的知识怕去请教或者不敢去请教老师和同学,怕别人说自己笨,丢了面子。对讲了很多遍的问题,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题目解决起来还是比较困难,没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日积月累,对学习数学的问题就越来越多,困难就越来越大,产生厌学和情绪。
我针对以上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总结、分析、综合,努力探究有效的解决对策。
1.端正学习数学的态度
乡镇中学的学生,由于生活环境比较差,见识少、所学书本知识居多,对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了解少,对数学知识的了解不深,再加上许多的家长都是农民,不懂得知识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也不懂得怎样去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我针对这一系列障碍学生学习数学的客观因素,就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把一些纯数学问题转化为和他们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比如:买商品遇到的打折问题,电话计费问题等等。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并和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2.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发现:学习兴趣就是学生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是一种带有强烈色彩的认识倾向,它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尤其是在愉快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令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某些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具体表现为学习的好恶。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通常会集中精力、全神贯注、津津有味的去学习,并从中获得巨大满足。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成分,它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自动、主动、愉快,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或内在动机。数学老师在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的前题下,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初中一年级学生刚尝到方程这个新的内容时,多数都感到抽象难学。为了消除这一心理障碍,我在方程的教学中就是:先给出一个引题:鸡兔同笼,有头36个,脚100只,问有鸡兔各多少?这个引题别致风趣,学生顿时兴趣勃发,急切地表露出对答案的渴求,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克服困难、奋发进取的信心。还可以图形注意力的集中和刺激思维的活动,加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比如在讲授直线概念时,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一条直线,并一直延伸到黑板边缘,学生颇感惊讶,纷纷问老师画这么长做什么,老师做出直线继续向前延伸的手势,接着讲这直线笔直伸向前方,穿过教室的墙、前面的山、一直伸向天空、宇宙学生顿时恍然大悟,兴趣倍增,深深地理解了直线的概念。
七年级上册 不等式(组)型应用题·真题解析
北师大版 七年级下册 整式同步练习
中考真题—代数综合题解析
新人教版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要点解析
中考数学 实数与代数式.专题复习
七年级数学 线段、直线和角·例题解析
代数第一章“代数初步知识”能力自测题
新人教七年级上册 点、线、面、体.轻松入门
七年级数学 三角形·能力训练及参考答案
七年级上册 方程(租)型应用题·真题解析
七年级数学 相交线和平行线·要点解析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法专项练习1
北师大版 第七章 代数式的同步练习
七年级数学 相交线和平行线·要点解析
七年级数学 线段、直线和角·真题练习
2008年初中数学要点解析
新人教代数“整式的加减”能力自测题答案
[第八章]整式的提高及创新题练习
代数第一章“代数初步知识”能力自测题答案
学习幂的运算性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七年级数学 线段、直线和角·真题练习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法专项练习2
北师大版 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
七年级上册 有理数知识复习
新人教版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典型例题解析
中考数学(初一数学)代数式.同步练习题
[第八章]整式的加减知识解析2
七年级数学 全等三角形真题能力训练
七年级下册·一元一次不等式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数学 相交线和平行线·真题练习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