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8
收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2、过程与方法: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在探索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来自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
重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难点: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关键:学会画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我们在的蒜苗。(板书栽蒜苗)
和同学们一样,老师也栽了一株蒜苗,这是老师每隔3天观察一次,记录下来的蒜苗生长情况。(出示表格)
天数/天
3
6
9
12
15
蒜苗高度/厘米
4
6
10
16
17
你能帮助老师把它制成条形统计图吗?
(小黑板出示格子图,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制作,其他学生在111页上面的格子图制作。然后纠正黑板上的问题)
说说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2、(移开小黑板露出折线统计图)大家请看,老师也做了一个统计图
这些线很曲折,所以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进行新课
1、学习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大家认真比较一下这两个统计图,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点是都有标题,横线上的数都表示时间,竖线上的数都表示蒜苗高度;不同点是条形统计图使用长条表示蒜苗的高度,而折线统计图用点表示。学生可能回答用线表示,教师要及时纠正,并板书“点——数量”)
再仔细观察,这条线是怎样变化的?(学生可能回答:这条线是逐渐上升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线的坡度变化并说明这条线代表着蒜苗的生长趋势,蒜苗从第6天到第12天生长速度很快,过了12天长得慢了。并板书“线——趋势”)
正因为折线统计图的这个优点,我们可以对这株蒜苗进行预测,分析它的生长情况:
⑴估计这株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⑵预测这株蒜苗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2、学习画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有这样的优点,你想不想学着画一画呢?下面来观察一下老师是怎样画折线统计图的。(出示课件,讲解画图方法)
请同学们拿出你的蒜苗生长情况记录,谁能把你的蒜苗生长情况读给大家听听?
能不能把你的蒜苗生长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呢?打开数学书111页,在下边的格子图中画出来。
根据你画的统计图说说你的蒜苗生长情况好不好?(先向同桌说说,再全班交流)
三、课堂练习
看来有关蒜苗生长情况的折线统计图同学们掌握的非常好,老师很想知道除了反映蒜苗生长情况的折线统计图之外,其它折线统计图你会看吗?请同学们看屏幕
(1)从上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吗?
(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
(1)小玲每隔()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1)请你看图说一说,小玲跳绳中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最快?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2)估计小玲第八天成绩大约是多少?达到每分135个大约是在第几天?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栽的蒜苗在不断长高,我们的知识也在逐渐积累。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知识呢?(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会画折线统计图)
五、布置作业
看屏幕:调查庄河地区最近一周的最高气温,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说明气温变化的趋势和原因。
八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4
八年级数学频率分布
八年级数学里程碑上的数2
八年级数学设计轴对称图案1
八年级数学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八年级数学整式乘法公式
八年级数学频数和频率1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和点的坐标
八年级数学分式的运算13
八年级数学里程碑上的数1
八年级数学证明教材分析
八年级数学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2
八年级数学分式的运算9
八年级数学反例与证明1
八年级数学中位线
八年级数学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1
八年级数学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八年级数学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2
八年级数学成轴对称的图形的性质
八年级数学梯形教案
八年级数学菱形教案
八年级数学简单的随机抽样
八年级数学频数和频率2
八年级数学分式的运算11
八年级数学命题的证明
数据组的频数分布和频率分布
八年级数学三角形的内角和2
八年级数学认识三角形
八年级数学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
八年级数学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