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4
收藏
文字题教学三法一、用缩句法判断运算顺序 数学和语文两学科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有密切的联系。在解答文字题时,可根据文字题中的语法结构,分清主语、谓语、定语和宾语,并运用语法知识把文字题进行缩句,突出基本数量关系,判断运算的先后顺序,正确列式解答。缩句时,先把题中带有“的”的定语成分找出来,暂略去。剩下主语,谓语,宾语部分(既所求问题)。再看主语、谓语部分的数是否已知。如果是未知数,就要先求出来(在这儿可以考虑是否要用括号改变运算顺序),变为已知数后方能继续计算。如:“18与24的和除以34与27的差,得多少?”可先将带“的”的定语部分暂略去,缩句成:“和除以差,得多少?”由于“和”与“差”都是未知数,运算顺序是先求“18与24的和”,“34与27的差”,最后求“‘和’与‘差’的‘商’”。如果在求“和”与“差”的算式部分不加上小括号,那么按四则运算顺序就要先算除法,不符合题意,所以要在求“和”和求“差”的算式部分加上小括号,列式为(18+24)÷(34-27)=6。
二、根据文字题的问句判断运算顺序 文字题的结构与应用题的结构基本相同,具备已知条件和问题两部分。在判断运算顺序时,可看问题出现的是“和”、“差”、“积”、“商”中的哪个字,那个字在问题中出现,有关这个字的运算就是本题计算的最后一步。如:
(1)12加18减去7,差·是多少?
(2)12加18减去7,和·是多少?
第(1)小题的问题是求差,运算顺序是先求12加18的和,后求差,列式是12+18-7。第(2)题的问题是求和,运算顺序是先求18减7的差,后求和,列式是:12+(18-7)。以上两题的已知条件相同,但问题不同,因此,运算顺序、列式都不相同。
三、根据题目中的“再”字判断运算顺序 “再”应理解为一个动作发生在另一个动作结束之后,表示又一次怎么样。如果文字题中出现“再”字,在判断运算顺序时,“再怎样”就是后边计算的步骤。如:“18加9再除以3,得多少?先要求“18+9”的“和”,再计算‘和’除以3的商”。列式为:(18+9)÷3=9。
初二年级数学:变量与函数同步测试题1
苏科版数学初二升初三暑假作业及答案(11)
初二年级数学特殊三角形综合练习卷
北师大版初二年级上四边形性质探索单元测试及答案
苏科版数学初二升初三暑假作业及答案(10)
北师大初二年级上《旋转》训练卷及答案
新疆2011
广铁八年级数学第16章《数的开方》单元测试卷
八年级数学轴对称的性质课后练习题(2)
江苏省高邮市八年级数学勾股定理课后作业(1)
2012年八年级升九年级暑假作业练习题
苏科版数学初二升初三暑假作业及答案(9)
江苏省高邮市八年级数学勾股定理课后作业(2)
揭阳市2012年八年级上《实数》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初二数学:勾股定理的应用1
山东省滨州市初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期中测试卷(A)
江西省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
安徽省树人中学初二年级数学上位置的确定测试卷及答案
苏科版数学初二升初三暑假作业及答案(8)
初二数学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课后练习题(1)
江苏省高邮市八年级数学实数课后作业(2)
初二年级数学下册暑假练习卷6
初二年级数学上旋转练习卷及答案
广东初二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卷
初二年级数学上:实数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初二数学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课后练习题(2)
北师大八年级上:二元一次方程组综合测试题及答案
2012学年东阿县八年级数学下期末试题及答案
初二年级数学下册暑假练习卷5
初二年级数学2011—2012学年下期末试题及答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