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4
收藏
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查字典数学网中考频道为大家整理了中考数学必考题型,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吧!
1. (2014•无锡,第8题3分)如图,AB是⊙O的直径,CD是⊙O的切线,切点为D,CD与AB的延长线交于点C,∠A=30°,给出下面3个结论:①AD=CD;②BD=BC;③AB=2BC,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
A. 3 B. 2 C. 1 D. 0
考点: 切线的性质.
分析: 连接OD,CD是⊙O的切线,可得CD⊥OD,由∠A=30°,可以得出∠ABD=60°,△ODB是等边三角形,∠C=∠BDC=30°,再结合在直角三角形中30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继而得到结论①②③成立.
解答: 解:如图,连接OD,
∵CD是⊙O的切线,
∴CD⊥OD,
∴∠ODC=90°,
又∵∠A=30°,
∴∠ABD=60°,
∴△OBD是等边三角形,
∴∠DOB=∠ABD=60°,AB=2OB=2OD=2BD.
∴∠C=∠BDC=30°,
∴BD=BC,②成立;
∴AB=2BC,③成立;
∴∠A=∠C,
∴DA=DC,①成立;
2.(2014•四川广安,第10题3分)如图,矩形ABCD的长为6,宽为3,点O1为矩形的中心,⊙O2的半径为1,O1O2⊥AB于点P,O1O2=6.若⊙O2绕点P按顺时针方向旋转360°,在旋转过程中,⊙O2与矩形的边只有一个公共点的情况一共出现( )
A. 3次 B. 4次 C. 5次 D. 6次
考点: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分析: 根据题意作出图形,直接写出答案即可.
解答: 解:如图:,⊙O2与矩形的边只有一个公共点的情况一共出现4次,
3. (2014•益阳,第8题,4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半径为2的⊙P的圆心P的坐标为(﹣3,0),将⊙P沿x轴正方向平移,使⊙P与y轴相切,则平移的距离为( )
(第1题图)
A. 1 B. 1或5 C. 3 D. 5
考点: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坐标与图形性质.
分析: 平移分在y轴的左侧和y轴的右侧两种情况写出答案即可.
解答: 解:当⊙P位于y轴的左侧且与y轴相切时,平移的距离为1;
4.(2014年山东泰安,第18题3分)如图,P为⊙O的直径BA延长线上的一点,PC与⊙O相切,切点为C,点D是⊙上一点,连接PD.已知PC=PD=BC.下列结论:
(1)PD与⊙O相切;(2)四边形PCBD是菱形;(3)PO=AB;(4)∠PDB=120°.
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分析: (1)利用切线的性质得出∠PCO=90°,进而得出△PCO≌△PDO(SSS),即可得出∠PCO=∠PDO=90°,得出答案即可;
(2)利用(1)所求得出:∠CPB=∠BPD,进而求出△CPB≌△DPB(SAS),即可得出答案;
(3)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得出△PCO≌△BCA(ASA),进而得出CO= PO= AB;
(4)利用四边形PCBD是菱形,∠CPO=30°,则DP=DB,则∠DPB=∠DBP=30°,求出即可.
解:(1)连接CO,DO,
∵PC与⊙O相切,切点为C,∴∠PCO=90°,
在△PCO和△PDO中, ,∴△PCO≌△PDO(SSS),∴∠PCO=∠PDO=90°,
∴PD与⊙O相切,故此选项正确;
(2)由(1)得:∠CPB=∠BPD,
在△CPB和△DPB中, ,∴△CPB≌△DPB(SAS),
∴BC=BD,∴PC=PD=BC=BD,∴四边形PCBD是菱形,故此选项正确;
(3)连接AC,
∵PC=CB,∴∠CPB=∠CBP,∵AB是⊙O直径,∴∠ACB=90°,
在△PCO和△BCA中, ,∴△PCO≌△BCA(ASA),
∴AC=CO,∴AC=CO=AO,∴∠COA=60°,∴∠CPO=30°,
∴CO= PO= AB,∴PO=AB,故此选项正确;
(4)∵四边形PCBD是菱形,∠CPO=30°,
∴DP=DB,则∠DPB=∠DBP=30°,∴∠PDB=120°,故此选项正确;故选:A.
5.(2014•武汉,第10题3分)如图,PA,PB切⊙O于A、B两点,CD切⊙O于点E,交PA,PB于C,D.若⊙O的半径为r,△PCD的周长等于3r,则tan∠APB的值是( )
A.1
B.1/2
C.3/5
D.2
考点: 切线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分析: (1)连接OA、OB、OP,延长BO交PA的延长线于点F.利用切线求得CA=CE,DB=DE,PA=PB再得出PA=PB= .利用Rt△BFP∽RT△OAF得出AF= FB,在RT△FBP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F,再求tan∠APB的值即可.
解答: 解:连接OA、OB、OP,延长BO交PA的延长线于点F.
∵PA,PB切⊙O于A、B两点,CD切⊙O于点E
∴∠OAP=∠OBP=90°,CA=CE,DB=DE,PA=PB,
∵△PCD的周长=PC+CE+DE+PD=PC+AC+PD+DB=PA+PB=3r,
∴PA=PB= .
在Rt△BFP和Rt△OAF中,
,
∴Rt△BFP∽RT△OAF.
∴ = = = ,
∴AF= FB,
在Rt△FBP中,
∵PF2﹣PB2=FB2
∴(PA+AF)2﹣PB2=FB2
∴( r+ BF)2﹣( )2=BF2,
解得BF= r,
∴tan∠APB= = = ,
故选:B.
6.(2014•台湾,第21题3分)如图,G为△ABC的重心.若圆G分别与AC、BC相切,且与AB相交于两点,则关于△ABC三边长的大小关系,下列何者正确?( )
A.BCAC C.ABAC
分析:G为△ABC的重心,则△ABG面积=△BCG面积=△ACG面积,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判断.
解:∵G为△ABC的重心,
∴△ABG面积=△BCG面积=△ACG面积,
7.(2014•孝感,第10题3分)如图,在半径为6cm的⊙O中,点A是劣弧 的中点,点D是优弧 上一点,且∠D=30°,下列四个结论:
①OA⊥BC;②BC=6 ;③sin∠AOB= ;④四边形ABOC是菱形.
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
A. ①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考点: 垂径定理;菱形的判定;圆周角定理;解直角三角形.
分析: 分别根据垂径定理、菱形的判定定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对各选项进行逐一判断即可.
解答: 解:∵点A是劣弧 的中点,OA过圆心,
∴OA⊥BC,故①正确;
∵∠D=30°,
∴∠ABC=∠D=30°,
∴∠AOB=60°,
∵点A是点A是劣弧 的中点,
∴BC=2CE,
∵OA=OB,
∴OB=OB=AB=6cm,
∴BE=AB•cos30°=6× =3 cm,
∴BC=2BE=6 cm,故B正确;
∵∠AOB=60°,
∴sin∠AOB=sin60°= ,
故③正确;
∵∠AOB=60°,
∴AB=OB,
∵点A是劣弧 的中点,
∴AC=OC,
∴AB=BO=OC=CA,
8.(2014•四川泸州,第12题,3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P的圆心坐标是(3,a)(a>3),半径为3,函数y=x的图象被⊙P截得的弦AB的长为 ,则a的值是( )
A. 4 B. 7C.3 D.5
解答: 解:作PC⊥x轴于C,交AB于D,作PE⊥AB于E,连结PB,如图,
∵⊙P的圆心坐标是(3,a),
∴OC=3,PC=a,
把x=3代入y=x得y=3,
∴D点坐标为(3,3),
∴CD=3,
∴△OC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PED也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PE⊥AB,
∴AE=BE=AB=×4 =2 ,
在Rt△PBE中,PB=3,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中考数学必考题型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教案2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案3
播一种美丽,植一种思想 ——《周长是多少(实践活动)》教学案例及解读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评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1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周长是多少1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周长是多少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教案3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说课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听和评“认识周长”一课有感
课堂目标的价值取向——《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两种教学思路的比较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补充练习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设计3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在操作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期中复习(1)
周长是多少(苏教版第五册)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周长是多少》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案例与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
苏教版第五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实录及反思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