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3
收藏
“方差”属于数学中的概率统计范畴,它的特点是与生产及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对学生统计观念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现教学目标的措施。为了使学生对分析数据的知识和方法形成整体认识,本节课沿着实际问题的提出——产生方差的必要性——方差公式的探索和推导——方差公式的使用——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练习——总结反思,这样的主线设计的。
问题的提出:课本是由国家射击队选拔运动员的问题引入的,创设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情境和统计知识的背景,但数据比较复杂。所以我改用了甲、乙两人五次考试的成绩,甲:85,90,90,90,95;乙:95,85,95,85,90;那学生计算起来比较简单。
方差公式的探索和推导:学生会对下列问题有疑惑:为什么不能用各个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差的和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呢?
1、求平均数:甲=90,甲同学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差=0
乙=90,乙同学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差=0
所以不能用各个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差的和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2、为了防止正、负偏差的相互抵消,为什么对各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差不取其绝对值,而将其平方呢?各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差不取其绝对值,而将其平方后还是不能比较它们波动的大小。
3、如果两组数据不一样多,怎么解决数据个数的影响?
可去掉甲中的一个90分。从而推导出方差的概念和公式。
这样层层设疑,步步推进,教师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确定知识点,使学生在一次次的解决问题中体会方差概念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学生对于公式比较难记住,可让学生分成四个步骤:①求平均数②求差③求差的平方和④再求平均数。
解决实际问题:为了培养学生会应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对例1的教学中,我始终只做一个引领者,学生是解决问题的主人。在解决问题时,学生会容易漏写最后两步,因为,所以甲比乙更整齐。
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本后的练习,时间充裕的时候还可以多在练习册上练几题。加深学生对方差的理解和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上过程中,老师自始至终地充当引导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风格,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很好地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更主要的是能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心得体会:
1、创造性的用教材,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了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
2、整个教学活动始终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3、在整个过程中,老师自始至终地充当引导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探究精神。
4、比较遗憾的是时间把握不是很好,学生的巩固练习做得比较少。应在讲课时节奏更紧凑,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
备战2016高考一轮数学复习五大误区总结
高考数学题型:不等式
名师辅导2014年高考最后冲刺:数学
2016学年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指导
2016年线性规划高考数学题型归类解析
2016年高考一轮复习数学考前需重视五方面
盘点2016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应注意的三大方面
2016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要理清数学概念
2016年高考数学题型总结之排列组合
2014年百天冲刺高考数学:抓住试题的黄金规律
2014年高考数学冲刺:压轴题解题方法
2016高考数学不等式题型及解题方法总结
2016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主抓四个方面
2016年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八大诀窍
2016高考数学一轮备考关注基础,忌攻难题
2016学年高考数学数列复习指导
2016高考第一轮复习数学八大窍门
2016年高考数学题型归纳:等比数列的派生数列
2014年高考数学公式:和差化积公式
高考数学题型归纳:以分式函数为载体的函数应用题
2016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应遵循3个步骤
2014北京高考数学冲刺:备考指导与策略
2016年高考一轮复习数学高考题是最好的习题
2014年高考数学冲刺:临场解题策略
高考数学以分段函数为载体的函数应用题题型归纳
2014年高中数学冲刺公式:三角函数公式大全
八大2016年高考数学复习必须掌握的诀窍
2016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中需要注意的七个问题和知识板块
2016年高考一轮复习数学要养成良好解题习惯
2016高考数学导数相关应用题型分析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