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3
收藏
“方差”属于数学中的概率统计范畴,它的特点是与生产及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对学生统计观念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现教学目标的措施。为了使学生对分析数据的知识和方法形成整体认识,本节课沿着实际问题的提出——产生方差的必要性——方差公式的探索和推导——方差公式的使用——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练习——总结反思,这样的主线设计的。
问题的提出:课本是由国家射击队选拔运动员的问题引入的,创设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情境和统计知识的背景,但数据比较复杂。所以我改用了甲、乙两人五次考试的成绩,甲:85,90,90,90,95;乙:95,85,95,85,90;那学生计算起来比较简单。
方差公式的探索和推导:学生会对下列问题有疑惑:为什么不能用各个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差的和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呢?
1、求平均数:甲=90,甲同学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差=0
乙=90,乙同学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差=0
所以不能用各个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差的和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2、为了防止正、负偏差的相互抵消,为什么对各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差不取其绝对值,而将其平方呢?各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差不取其绝对值,而将其平方后还是不能比较它们波动的大小。
3、如果两组数据不一样多,怎么解决数据个数的影响?
可去掉甲中的一个90分。从而推导出方差的概念和公式。
这样层层设疑,步步推进,教师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确定知识点,使学生在一次次的解决问题中体会方差概念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学生对于公式比较难记住,可让学生分成四个步骤:①求平均数②求差③求差的平方和④再求平均数。
解决实际问题:为了培养学生会应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对例1的教学中,我始终只做一个引领者,学生是解决问题的主人。在解决问题时,学生会容易漏写最后两步,因为,所以甲比乙更整齐。
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本后的练习,时间充裕的时候还可以多在练习册上练几题。加深学生对方差的理解和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上过程中,老师自始至终地充当引导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风格,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很好地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更主要的是能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心得体会:
1、创造性的用教材,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了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
2、整个教学活动始终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3、在整个过程中,老师自始至终地充当引导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探究精神。
4、比较遗憾的是时间把握不是很好,学生的巩固练习做得比较少。应在讲课时节奏更紧凑,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试题: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2016年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小学一年级上数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期末要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题(2016年)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试题:等差数列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5、4、3、2加几》
一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比较大小和第几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试卷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训练题(带答案)
2016-2017学年一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数学加减法
新人教A版《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课后反思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试题:数列及其综合应用
2016年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测验卷
2016年四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复习卷(青岛版)
必备小升初数学工程问题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2017小升初数学排列组合练习题(附答案)
如何做好中考数学复习?
如何搞好中考数学期末复习?
2017中考数学复习策略:各题型解答
小学一年级数学《读数、写数》期末复习要点
小学教学心得:重视对学生统计观念的培养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试题:等比数列
最新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期末复习要点
2016年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试卷
2017年高一年级期末考试数学专项练习题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试题:基本不等式
青岛版七年级数学《估算的应用与调整》课后练习
2016年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期末复习(上册)
2016年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模拟题(有答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计划汇总(人教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