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4
收藏
二、运用两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求轨迹方程。
例1:已知定点A(2,0),点P在曲线x2+y2=1(x≠1)上运动,∠AOP的平分线交PA于Q,其中O为原点,求点Q的轨迹方程。
解: 设Q(x,y),P(x1,y1)
-=(x-2,y)
-=( x1-x,y1-y)
又∵-=-=-
∴ -=2-
即:(x-2,y)=2(x1-x,y1-y)
-
解得:-
代入x12+y12=1(x≠1)有:
-(3x-2)2+-y2=1(x≠-)
即所求轨迹方程为:
(x--)2+y2=-(x≠-)
【点拨】用该方法解此类问题简单明了,若将Q视为线段AP的定比分点,运用定比分点公式解本题,则计算过程既繁琐又容易出错。
例2:设过点P(x,y)的直线分别与x轴的正半轴和y轴的正半轴交于A、B两点,点Q与点P关于y轴对称,O为坐标原点,若-=2-,且-·■=1,求P点的轨迹方程。
解:-=2-
∴P分有向线段-所成的比为2
由P(x,y)可得B(0,3y),A(-x,0)
∴- =(--x,3y)
∵Q与P关于y轴对称, ∴Q(-x,y),-且 =(-x,y)
∴由-·■=1可得-x2+3y2=1(x>0,y>0)
即所求点P的轨迹方程为-x2+3y2=1(x>0,y>0)
【点拨】求动点轨迹方程时应注意它的完备性与纯粹性。化简过程破坏了方程的同解性,要注意补上遗漏的点或者挖去多余的点。
三、运用两非零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是求轨迹方程。
例1:如图,过定点A(a,b)任意作相互垂直的直线l1与l2,且l1与x轴相交于M点,l2与y轴相交于N点,求线段MN中点P的轨迹方程。
解:设P(x,y),则M(2x,0),N(0,2y)
-=(2x-a ,-b)
-=(-a,2y-b)
由-⊥-知-·■=0
∴(2x-a)(-a)+(-b)(2y-b)=0
即所求点P的轨迹方程为2ax+2by=a2+b2
【点拨】用勾股定理解本题,运算繁琐,若用斜率解本题,又必须分类讨论,用向量的方法避免了上述两种方法的缺陷,使解题优化。
例2:过抛物线y2=8x的焦点F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过原点O作OM⊥AB,垂足M,求点M的轨迹方程。
解:设M(x,y), OM⊥AB,F(2,0)
∵-·■=0且-=(x,y),-=(2-x,-y)
∴x(2-x)-y2=0,即:x2+y2-2x=0
∴点M的轨迹方程为x2+y2-2x=0
北师大版四上《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练习题2
2016年小升初数学真题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角的比较》家庭作业
青岛版(五年制)《富饶的大海----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练习题
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有关0的认识教学设计
小升初数学模拟题
小升初数学竞赛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教案
北师大版初一数学基本平面图形家庭作业汇总
2016年秋季二年级数学《用乘法解决问题》练习题(上册)
六年制第一、二单元教学目标要求
新课标四年级上《角的度量》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自测试题
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检测
北师大版第五单元测试卷
初一数学《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家庭作业北师大版
北京版一年纪上册《认识图形》练习题
七年级数学《比较线段的长短》家庭作业及答案
沪教版三上《三角形》教案
冀教版六上《圆》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二上《长颈鹿和小鸟》练习题
北师大版二上《买球》练习题
青岛版六三制上册练习题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练习题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过关题
西师大版一年纪上册《6~10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2017年小升初数学综合测试卷及答案
二年级数学8的乘法口诀课后练习题
人教版二年级上《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题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