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1
收藏
教学内容: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P5P6
教学目标:
1、在已学的乘、除法知识的基础上分别概括出乘、除法的意义。
2、在交流总结的基础上,掌握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乘、除法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明确0不能作除数及其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计算下列各题,并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363+88= 165-45=
2、我们学习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那么乘、除法各部分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引出课题。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乘、除法的意义。
(1)出示教材P5例2(1)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解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板书:3+3+3+3=12(枝)或34=12(枝)
结合刚才的算式思考:哪个算式更为简便?想一想乘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教师总结: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2)出示教材P5例2(2)(3)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解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板书:123=4(瓶) 124=3(枝)
对比这三个算式,你能说一说什么是除法?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总结:除法可以看做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求出的未知数叫做商。
2、教学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你能说一说乘法、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
如果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后,板书总结。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通过刚才算式的比较,你能说一说除法和乘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总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教学有关0的运算。
(1)出示P6例3
说一说你知道的有关0的哪些运算?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说试题,教师记录。
预设:0+5= 24-0= 50= 06= 4-4=
指名口算后,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一个数加上0还得这个数的本身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的本身
0乘任何数都得0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被减数与减数相同时,差为0
(2)思考:在除法算式中,0能做除数吗?为什么?
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教师总结:50不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和0相乘能得到5;00不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和0相乘都得0.因此0作除数无意义,因此0不能作除数。
三、巩固发散
1、P6 做一做 独立完成,指名订正。
2、根据2532=800写出两道除法算式。指名说一说列式的依据。
3、列竖式计算,并用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3465=
70416=
89127=
32612=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3+3+3+3=12(枝) 123=4(瓶)
34=12(枝) 124=3(枝)
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积=因数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0不能作除数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四年级数学视频
更多
相关数学教学设计推荐
大家都在看
课题二 认识平面图形-教案
课题二《比大小》教学设计
课题十 填未知加数
课题五 加法
课题二 6和7的加减法
课题二 分类(二)(A)
课题一 《认识整时》教案
课题十四 生活中的数
课题一《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
课题五 8的组成
课题二 《8、7、6加几》教学设计
课题 数一数(A)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设计
课题七 5以内的减法--教学设计
课题三 第几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B)
课题一 认识立体图形(B)
课题二 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课题六 8、9的加减法
课题八 10的认识
课题六 《5以内的加法》教学设计
课题十二 连加、连减
课题二 分类(二)(C)
课题十五 整理和复习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A)
课题二 分类(二)(B)
课题三 认识钟表
课题一 认识立体图形(A)
课题九 10的加减法
课题十三 加减混合
| 小学 |
| 初中 |
| 高中 |
| 不限 |
| 一年级 | 二年级 |
| 三年级 | 四年级 |
| 五年级 | 六年级 |
| 初一 | 初二 |
| 初三 | 高一 |
| 高二 | 高三 |
| 小考 | 中考 |
| 高考 |
| 不限 |
| 数学教案 |
| 数学课件 |
| 数学试题 |
| 不限 |
| 人教版 | 苏教版 |
| 北师版 | 冀教版 |
| 西师版 | 浙教版 |
| 青岛版 | 北京版 |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 鲁教版 | 苏科版 |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 部编版 |
| 不限 |
| 上册 |
| 下册 |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