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1
收藏
教学内容:
练习一P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及作图能力。
重点难点: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应用;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说出下列算式各部分名称
25+16=41 321-100=221
2、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在下列算式的( )中填上适当的数。
105+56=161
400-175=225
161-( )=56
225+( )=400
( )-56=105
( )-225=175
学生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指名回答加法、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引出课题。
二、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第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解决,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用什么方法计算,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页第2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3、完成教材第4页第3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组内交流。
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并说明理由。
总结后,让学生在同桌内互相出题,玩猜数游戏。
4、完成教材第4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填表。
反馈时重点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
5、师:我们学过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那么应用这些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小结后说明:应用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出示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利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验算的方法。
三、检测评价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347+275= 914-508=
2、四年级有学生142人,其中65人参加了书法社团,其余人都参加了美术社团,参加美术社团的有多少人?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一
和=加数+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加法 减法 减数=被减数-差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八年级数学分式的通分和约分
八年级数学函数与一次函数
八年级数学镜面对称
八年级数学轴对称8
八年级数学零次幂和负整数指数幂1
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八年级数学全等形
八年级数学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八年级数学得到直角三角形吗
八年级数学多项式的因式分解1
八年级数学测量旗杆的高度2
八年级数学测量旗杆的高度1
八年级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3
八年级数学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2
八年级数学多项式的因式分解2
八年级数学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
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八年级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1
八年级数学变化的鱼1
八年级数学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2
八年级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1
八年级数学轴对称9
八年级数学四边形级
八年级数学不等关系和不等式
八年级数学梯形中常用的辅助线
八年级数学数据的收集1
八年级数学数据的收集2
八年级数学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1
八年级数学分式基本性质
八年级数学极差2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