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1
收藏
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P2P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归纳、判断推理能力。
3、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与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今天就来研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探究加、减法的意义。
(1)教学加法的意义
出示教材P2 例1主题图
思考:怎样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怎样计算?你能用线段图表示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独立列式:814+1142=1956(千米)并展示线段图。
结合加法算式,说一说加法算式的意义。
教师总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你知道加法各部分名称吗?
教师总结: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
课件出示P3 例1(2)(3)
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并独立尝试画线段图。
指名板演后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总结:要求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中去掉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而要求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去掉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
请观察以上两道问题与之前第(1)题有什么联系?
总结:第(1)题实际是已知两个数,求它们的和是多少,做加法;而(2)(3)题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做减法。
想一想:减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
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其中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所求的另一个加数叫做差。
2、探究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你能说一说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教师并板书。
你觉得加法和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一句话来概括。
教师总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三、巩固发散
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写出下面算式对应的两道减法算式。
125+346=471
34+595=629
654+528=1182
2、独立完成P3 做一做,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814+1142=1956(千米) 1956-1142=814(千米)
1956-814=1142(千米)
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和=加数+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2005年点线面体(二)
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一)
9.1.2不等式的性质(1)课件(共25张PPT)
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人教版
代数第一册(上)知识提要人教版
8.2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课件(共20张PPT)
垂线人教版七年级数学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6.3实数课件(共35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6.3实数(2)课件(共26张PPT)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复习课件(共16张PPT)
课件新人教版§1.2有理数复习课
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人教版七年级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6.3实数(1)课件(22张PPT)
课件新人教版§1.1正数和负数
课件新人教版§1.5.2科学记数法(教案+课件ppt)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5.1相交线》课件(19张PPT)
课件新人教版§1.5.1有理数的乘方(两个课件)
课件新人教版§1.4.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平均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
人教版七年级下8.1二元一次方程组课件(共11张PPT)
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人教版七年级数学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4平移》课件(共28张ppt)
课件新人教版§1.2.4绝对值
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上册1.2.4绝对值课件
课件新人教版§1.3.2有理数的减法(两个课件)
课件新人教版§1.2.1有理数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5.3.1平行线的性质课件+练习
课件新人教版§1.5.3近似数与有效数字(教案+课件ppt)
不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人教版七年级数学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人教版七年级数学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