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过程中关于培养创新意识的思考_心得交流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关于培养...
首页>教学经验>心得交流>数学教学过...

数学教学过程中关于培养创新意识的思考

2016-06-13 收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数学教材(人教版),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和环境,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此,我们在课改实验过程中,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以及农村孩子见识面窄而好奇心强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的编排意图,领会其丰富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满足学生好奇的需求,着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学而有“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数学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1.趣──从“好奇”和“疑问”处开始

好奇是小学生心理特征之一。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一种能促进学生好奇的气氛,让学生对新授的知识具有一股热情,并在这种热情的驱使下产生一种迫切要求获取新知识的欲望,这样,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自觉地积极开动脑筋,主动学习,让创造思维得以发挥。如在教学“1~5的认识”时,教师作了这样的处理,首先问:同学们喜欢到动物园看动物吗?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教师接着问:“老师把动物园‘搬’到教室来,大家高兴吗?”全班学生立刻兴奋起来,有的学生马上反问道:“老师,您怎么能把动物园‘搬’到教室呢?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呢?”老师未作回答,而是播放“野生动物园”的多媒体课件。从学生的惊讶和疑问中,充分说明有趣的教学氛围留给学生的是思考、探究。

2.悟──从“举一”和“返三”中获得

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本质是思维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将所有的知识都和盘托出,把思维的内容全部表现在语言上,有些内容可通过创设环境,让学生进入最佳求知欲和思维状态,让学生积极思维,心领神会。如教学“10的认识”时,学生在学习了6和7、8和9的认识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师上课之前没有告诉学生今天的学习内容和任务,只是让学生观看多媒体──10的认识主题图,然后问: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些什么?学生汇报说:有9个学生和1个老师,共有10人;有5只在飞的和5只没有飞的鸽子,共有10只;……老师进而提示:从这个图中,你认为,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你准备怎么来学呢?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领悟,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学而有“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保证

现代教学论认为,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成为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体、启迪智慧的钥匙及陶冶品德的潜在力量。宽松、和谐、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能促进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顾无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的情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当一个人感到安全时,就不会害怕表现他的创新思维。就无须在进行创新思维时处于戒备状态,从而肆意地闪现自己思维的火花。

1.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师应树立“师生平等”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爱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把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共同学习新知识的群体活动中,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等情况,拉近师生情感距离,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对学生提出的不合理的问题和做出的“怪异”回答,采取宽容的态度,决不能断然否定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应提示他“再听听别人的意见”,引导学生在研讨中自悟、自我否定。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学生,而应给他们改过的机会,使学生产生的奇思妙想,用积极的态度加以扶植,形成轻松的学习氛围,把学生推到真正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勇于求知欲望。如《分类》中的练习六第3题,每行中不同的是什么?第一行有狮子、鹿、马、金鱼,多数同学都认为是水中生活的金鱼,而有一个小朋友认为是鹿,因为只有鹿头上长了角(图上比较明显),其它没有,他认为应该是鹿,教师没有简单的判定,而是表扬了他能提出与众不同的答案,并引导他深入观察其它动物的特点。正是教师的宽容尊重,这个学生在做第三行“”这道题时,他就提出了两种答案,其一,可划去“”;其二,可划去“”,而且还简单地说明了理由。

2.合作──团结协作的学习环境

教育社会学认为班级学习本身就有社会交往、合作的因素存在。对于创新而言,合作更是必不可少的。当今重大科技发明无一不是高度合作的结晶。创造学理论也认为,对一个成功的“大脑风暴”(智力激励)来说,小组技术比个人技术更重要,因为许多独创的想法都在小组交流中产生,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实例中,小组交往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及学习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困生的因材施教,更有利于将课堂上的单向信息反馈变为多向信息反馈,扩大信息量,在学习中相互启发。如“分类”单元中有这样的一道练习题,公园门前有三个三口之家,教学时,我让学生自由组合,选出9人,扮演题中的三个家庭,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分类,结果学生的答案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有按家庭分类,按大人、小孩分类,有按男、女性别来分类,有按家庭称呼分类等多种方法,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讨了按不同标准分类的方法,并让学生切实感受了群体的力量大大超过了个体力量,体验到不同的学习方法得到不同的学习效果。

3.交流──自由自在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哪怕学生的想法只是错误的“瞎想”,教师要加倍爱护,因为“想”的过程比“结果”要珍贵得多。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让学生自由发言,表述一下一天的活动安排,有个学生在发言时就发现一天里有两个7时、两个8时……进而又说,一天有24时,为什么钟表上的时间不是从1时到24时呢?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想说就说,尽管有些“话”显得很稚嫩,但却显露出创造的火花,创新的灵感。创新思维就是在这自由自在的环境下产生和发展的。

三、学而有“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灵魂

为创造而教是现代教育的主旋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具有“创新”的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敢于猜想、大胆想象、善于求异、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创新。

1.猜想──创新意识的萌芽

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只要数学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的话,那么,就应该让合情的猜测占有适当的位置。可见,在教学中让学生大胆猜测、假设,提出一些预见性的想法,实现对事物瞬间的顿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如学习“比一比”时,我准备了一袋棉花糖和一袋花生糖(花生糖多2粒),让学生猜猜哪一种糖的粒数多?有的说棉花糖,有的说花生糖,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中一个学生说:棉花糖看上去大(指体积),但不一定比花生糖多,一麻袋棉花就没有一麻袋大米重。这种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的猜想,确实难能可贵,也闪现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光芒。

2.想象──创新意识的源泉

想象力是创造的基础。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大胆的想象。例如,第26页上的小刺猬情景图,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①5个苹果,小刺猬背走两个剩下几个;②小刺猬背走5个苹果,在路上掉下3个,还剩2个;③地上有3个苹果,小刺猬背上有2个苹果,一共有5个苹果……学生们每一种想法,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3.求异──创新意识的通道

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型的创造性思维形式,发展求异思维对培养创新意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习惯于求异思维的人,不迷信旧理论观念,而热衷于探索未知领域,能提出不同凡响的新观点。

让学生从同一种材料中去探求不同的解答过程和方法,是提高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例如:教学8+9时,学生的方法有:①8+2+7;②7+1+9;③想9+8等于多少,8+9就等于多少;④因为9+9=18,所以8+9=17;⑤因为8+8=16,所以8+9=17;⑥点数;⑦接着数;⑧3+5+5+4=17等等方法,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求异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4.独创──创新意识的灵魂

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关键在于培养他们的独创精神,培养他们自觉而独立地思考、操纵条件和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系、层次和交接点,使其敢于突破常规,勇于向传统挑战。为此,教师应当为他们提供较灵活的学习素材,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的奥妙,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彻底摆脱思维定势的影响。如学习教材72页连减时,教师以本班一名学生家每天早晨放小鸡的情景组织教学,多数学生都能根据情景中的内容列出8-2-2=4,而有个学生他就用8-4=4,并简要说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对他的解法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其实这个学生在解答中渗透了减法的性质,虽然他没有学过减法的性质,但完全靠自己数学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他的解法无不闪烁着独特的思维的火花。

课标实验教材处处是丰富的素材,创新的天地,关键在于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师的角色,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只有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数学学习的过程才会有学生创造激情和冲动,学生的视线才能冲出定势的“围墙”,学生的思维才会“长”出创新的翅膀。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