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07
收藏
关于“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建议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一经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进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呢?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目标意识,以目标指导教学 让学生明确目标,这是强调师生积极性、主动性,以其共同为达标而努力的重要步骤。为此,在进行“互动式”教学模式时,必须以目标为导向,发挥目标导向的功能。
1、教前诊断。了解学生在学习新内容的必备铺垫或有关的“双基”情况,并吸收学生的意见,使全体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
2、展示目标。进行定向学习。让学生一上课就明白这节课该学什么,学习掌握到什么程度,然后与教师默契配合,成功达标。
3、围绕目标互动。教师凭借教学目标,利用教材中固有的知识,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了解学习目标,以新旧知识的联系或冲突中引发学生需求,从尝试练习,看书自学入手,通过质疑问难,学习讨论等环节,使书本上枯燥的规则,抽象的数学为自身所内化。
4、目标检测。了解课堂教学效果,掌握学生达标情况。
二、抓教法和学法的结合,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多向交流” “自主学习,多向交流,”这种学习方法是指学生自己独立学习,和同学、教师一起讨论、交流,以实现教与学的互动。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互相交往、互相沟通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将被动学习变成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学习活动。具体做法:1、在教学过程中,力争三个“最佳结合”。
注意情感,诱发兴趣,使学生心理活动得到最佳结合;强化质疑环节,把教师设疑--鼓励质疑--引导解疑的过程与学生求疑--大胆质疑--创造性解疑过程最佳结合起来;教师的精讲和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得到最佳结合。
2、在教学方法,上要积极采用“引、扶、放、评”的指导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引”就是引导学生自学、给学生搭桥辅路,指导学生自己“走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就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以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评”就是收集反馈信息,教师通过耳闻目睹等多种途径,把学生在尝试过程中所了解的信息,进行整理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矫正。
三、课堂引进“小组学习”形式,扩大学生参与面 小组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畅通渠道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小组学习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角色一起投入。小组学习前,教师引发问题情境,启动交往活动;小组学习时,教师深入一个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交流或巡视于各小组之间,仔细观察,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从而提高小组学习的交流功能;小组学习结束后,教师展示结果,组织评讲,及时反溃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有独立自觉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参与面,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
名师指导:高中英语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新课标高一数学必修1 3.2.2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
高一数学期中考试考点详解
新课标高一数学必修1 第三章 习题3.2
新课标高一数学必修1 2.1.1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高一最难学科数学怎么才能学好
新课标高一数学必修1 3.1.2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新课标高一数学必修1 1.3.2 奇偶性
高中老师告诉你初高中数学有哪些差异
高中数学应该注意的六个方面
如何能打好高一数学基础集合知识
新课标高一数学必修1 第二章 习题2.3
新高一如何顺利度过高中数学学习适应期
无意中发现学习数学的几点小技巧
新课标高一数学必修1 2.2.1 对数与对数运算
高一新生不要养成的九大不良学习习惯
高一新生学习高中数学方法
告诉你别人知道的学习数学的技巧
新课标高一数学必修1 第二章 小结
新课标高一数学必修1 第二章 复习参考题
均值不等式中的定值运用
新课标高一数学必修1 第三章 习题3.1
新课标高一数学必修1 3.1.1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新高一各科学习要有方法:数学
高一数学数列大题的主要考察方式
人教版数学必修1电子书 第三章 小结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方法
真正高手叫你从学会到会学
高中生必知的贯穿高中数学的两大要素
北京各区重点高中分班考试数学考察知识点总结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