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确立数学作业价值观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怎样确立数学作业价值观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怎样确立数学作业价值观

怎样确立数学作业价值观

2016-06-07 收藏

作业的价值问题,关系着教学目标的准确实现,影响着课堂信息、考试信息以及教材资料的科学利用,事 关应试教育思想向素质教育思想的根本转变。

目前,对作业价值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于是产生了违背教育规律的有害做法。例如:为了弥补课堂 教学的不足,就依借超量的课外作业来补充;为了取得应试中的高分数,频繁地“练兵”、“模拟”考试…… 这些做法既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怎样认识数学作业的价值呢?作业既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 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通过作业教学,使学生巩固、内化学得的知识技能,充分发挥师生 双方的主观能动性,自然产生新的学习欲望。

因此,作业的设置要符合相应阶段的教育目标要求,要适应教材的逻辑结构,要为学生提供一种顺利提取 脑中的相关知识和有利于巩固、内化学得知识的良好情境。

例1 快车、慢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 快车平均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后两车相遇。相遇后 慢车继续行驶1小时,正好行到中点处。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成都市锦江区1995年毕业试题)。

若就小学的方程知识给出如下解答,那就既不符合小学数学教育目标要求,也不能适应小学数学教材的逻 辑结构。

解 设慢车的速度为每小时x千米,

列方程得(60×4+4x)÷2=5x

解方程得 x=40

甲、乙两地的距离为(60+40)×4=400(千米)

答:甲、乙两地相距400千米。

若在三类分数应用题的练习课中出示该题,即使借助成人的帮助也不能得出如下解法,这就超出了学生智 力的“最近发展区”。

解(1)慢车每小时行全程的几分之几?

1 1

─÷(4+1)=─

2 10

(2)快车行到相遇点行了全程的几分之几?

1 3

1-─×4=─

10 5

(3)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

60×4÷─=400(千米)

5

1

或 60×4÷〔1-─÷(4+1)×4〕=400(千米)

2

但是,若将上面的解法放在分数应用题的加深复习之后,作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思考题,则既符合阶段教 学目标要求,也与教材的逻辑结构相适应。

例2 如图(单位:厘米)长方形面积比阴影部分面积多8平方厘米,求图中x的长度(上海市卢湾区1995年 小学毕业升学试题)。

(附图 {图}

题中的“长方形”一词,道明了整个图形的特征,使该题的叙述简单明了,避免了学生对图形特征的种种 猜疑。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回忆运用面积计算公式、相差关系、线段的和差关系,并得出下列解答的良好情境。

解(1)阴影三角形的面积

4×6-8=16(平方厘米)

(2)与阴影三角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16×2=32(平方厘米)

(3)图中x=32÷(6-2)=8

答:图中x的长度为8厘米。

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评析,达到评价教学过程、检查教学效果的目的。并为调节控制教学过程提供信息。数 学教师要以正确的作业价值观支配作业教学,我认为,应把握以下思想观点:

第一,选择的作业题目要难易适度,有利于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论述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中,创立了“最近发展区”的新概念。明确指出 :“只有那种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要使学生具有适度的作业动机,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冲突 为动力。但是,与学生知识水平相平行的题目,产生不了不断的心理需要,过难的题目会挫伤学生参与学习活 动的积极性。

例3 选择题。一件工作,如果甲做5小时后,由乙来做,3 小时完成;如果乙做9小时后,由甲来做,也是 3小时完成。甲和乙的工作效率的比是( )(成都市锦江区1995小学毕业试题)。

(1)3∶5 (2)3∶1 (3)1∶3

该题的难度超过了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产生不了应有的认知冲突。因为,在小学知识范围内,即 使借助教师的帮助,一般的学生也难以得出下面的转化解法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

解法(一):转化成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的反比例关系。由题意知,甲、乙都做3小时后所剩的工作量,若 由甲完成要2小时完成,若由乙完成要6小时。按照工作量一定, 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的关系知:甲和乙 工作效率的比是6∶2=3∶1。

解法(二):转化成特殊工程问题。由题意知,甲在1 小时完成的工作量与乙在3小时完成的工作量相等。 那么,甲、 乙单独完成这件工作所需的时间分别是6小时、18小时。 设这件工作的总工作量为整体“

1 1

1”。甲、乙工作效率的比是─∶─=3∶1。

6 18

单调、枯燥的作业,启动不了学生的思维,改变不了不良的思维定势,会滋生厌倦数学的情绪。在作业教 学中,基本题、综合题和开放性题建议按6∶3∶1的比例来配置。 对综合题以分析出由基本题所构成的逻辑链 为主要目的,对开放性题应立足找准起核心作用的知识点。

第二,努力克服“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提高学科教学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这既是义务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在考试前后,不要用超量作业以备“应试”,不 要以某些试题叫学生反复演练以求高分。否则,得到的是难以挽回的损失。

1

例4 甲、乙两个粮仓,原来乙仓存粮数量比甲仓少─, 现在把甲

5

1

仓存粮的─放进乙仓后,再从乙仓运出30吨,这时两个粮仓存粮数

4

量相同。求甲仓原来存粮多少吨?(北京市海淀区1995年小学毕业试题)。

该题的结构比较复杂,教师无法穷尽所有的类似题型。当学生具有分析分数应用题的基本素质,能够抓住 寻找“相比量和对应分数”这个关键,就能顺利得出如下解法:

分析 甲仓原来存粮数量是单位“1”的量。 甲仓现在存粮数量的

1 3

对应分数是(1-─=)─;乙仓得到放进的粮后的对应的分数是(1-

4 4

1 1 1 1 3 3

─+─=)1─;30吨的对应分数是1─-─=─。因此,单位“1 ”的

5 4 20 20 4 10

量可求。

1 1 3

解 30÷(1-─+─-─)=100(吨)

5 4 4

答:甲仓原来存粮100吨。

在设计作业练习时,应精心选配习题。要深刻认识到,会机械性地解一百个题,不如有创建性地独立解答 一个陌生题;认真设置举一反三的习题序列,比刻意拼排过去的考题更重要。通过学生的独立作业,开发学生 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认真周密的思考习惯,积极进取的探索精神,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形 成乐观向上、适应能力强,自我教育意识强的良好心态。

第三,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作业的浓厚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作业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参与作业活动、按时按质完成作业的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 力。为此,要交替采用书面作业、课堂口述、集体讨论、习题归类编辑等多种作业方式,要重视能通晓若干传 统题目的典型习题。评析学生的作业时,要民主地评判正误,以利激发学生的自尊自信。对待作业中的错误, 要善于发现不成熟的解答或解法试探中所蕴含的思维火花,并给予及时鼓励和支持。正确运用例题或作业题目 的变式练习,以利突出“双基”的本质。

例5 农业专业组计划在2400公亩地里播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公亩数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 多少公亩?(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2册56页例1)

为了突出按比例分配中的总数量、各部分的比和各部分量之间的关系,为了突出解答该类题目的步骤,可 编拟下列变式题目:

(1)农业专业组播种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公亩数的比是3 ∶2。已知经济作物播了960公亩。粮食作物 和经济作物共有多少公亩?

3

(2)有一块3000公亩的地, 农业专业组将这块地的─播种粮食作

5

物,其余的按3∶2播种棉花和蔬菜。棉花和蔬菜各播了多少公亩?

对于学习信心不强的学生,可针对其弱点、设计出带有启发性或具有专门目的的作业。通过该类作业的完 成,使他们走出困境,得到惊喜的情感体验,建立起浓厚的数学兴趣。

第四,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业对新旧知识的整合作用。

按照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有意义接受学习法,应把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新 旧知识联系起来。而学生作业正是新旧知识的交融点。因此,在评改书面作业时,应重视对“双基”的运用过 程的评价。在质疑出题时,要把“双基”的产生过程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作为出题的重要源泉,要捕捉思路灵 活、解法多样的数学题目。通过作业教学,最终达到将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目的。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