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  体验“成功”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换个“角度”  体验“...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换个“角度...

换个“角度”  体验“成功”

2016-06-06 收藏

教学《倒数的认识》时,我尝试运用了设疑提问、比较探讨、交流汇报等方法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发现规律,掌握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发生、形成过程为主线,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和学生情感体验与调动,以达到有效生成教学资源的目的,收到较好的效果!

片段一

口算:3/8×8/3 5/6×4/5 7/15×15/7 8/9×3/4 4/5×1/2 3×1/3 15/14×7/5 1/80×80

学生很快的口算出结果后,我问:"你能抓住算式的某些特点将它们分类吗?为什么这样分?"

生1:"按计算结果可以分为两类,得数为真分数的为一类,得数为1和带分数的为一类。"

我笑着表扬了该同学能够认真观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这个意见颇有见地和启发性!

接着我问:"大家再想想,还有没有其它的分类方法呢?"

生2:"得数为1的是一类,得数小于1的为一类,得数大于1的为一类。"

该生的回答马上招来了全班的同学的一致反对!好几个同学等不及我指名,便按奈不住地说:"分两类更好!"好多同学们的手仍举得高高的,胸有成竹的,我说,我说……

生3:"我来帮他完善一下,得数为1的分为一类,得数小于1和大于1的都可以归为得数不为1的,所以再分为一类。"

刚才跃跃欲试的场面一下子平静下来,所有的手都放下去了,等待着我对他们的思维成果做出"评判"!

我带着满意的神情说:"同学们真不错!不仅善于观察,而且还善于比较、归纳,特别是能借鉴并完善别人的意见,这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学习能力,请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

我又问:"大家再观察得数为1的这一组算式,看看它们还有什么特点?"

生1:"它们都是乘法算式,而且乘积为1。"

生2:"它们都有两个因数,而且每题中的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是反过来的。"

生3:"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刚好倒过来了。"

……

后面的回答基本大同小异,我趁机问道:"你们能给具有这种特征的两个数取个名字吗?"

生1:"我觉得可以叫反数。"

生2:"我想叫它倒数。"

很多同学都在下面附和叫倒数,叫倒数!

我说:"这两个名字我认为都不错,你们都觉得倒数好一些,是吗?既然这样,那听你们的,就叫倒数吧!"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倒数吗?"

……

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创设"了"将多个算式按特点分类"这一问题情景,抓住教学中"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倒数的意义。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成果,于"求异"中"求优",学生不仅参与积极,而且还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片段二

出示:1 、27、1、0、

提问:这几个数中,你最喜欢求哪个数的倒数?为什么?

一个成绩很平常的同学站起来说:"我最喜欢求2/5的倒数,只要把它的分子分母调换一下就是5/2,2/5×5/2=1,所以2/5的倒数是5/2。"

这个数太普通了,我来说,我来说……

一个女同学站起来,很得意地说:"我最喜欢求1的倒数,因为1可以看成1/1,把1/1的分子分母调换一下,还是1/1,不就是1吗,所以1的倒数还是1。"

没等她坐下,一个男同学"腾地"站起来说:"这样想还是挺麻烦的,因为1×1=1,所以我们就说1的倒数是1,不用像别的数那样倒来倒去,更方便!因此我最喜欢求1得倒数!"

在一种强烈表现欲的驱使下,同学们将1的倒数是1的道理讲得既清楚,又透彻了,我也悄悄地将这一结论写在了黑板上。

一股不甘示弱的情绪还在课堂上持续着!一些平时较有挑战意识的同学更是把手举得高高的,唯恐没有发言的机会。我示意其中一个同学,他说:"我喜欢求0的倒数,因为0可以看成0/1,把它的分子分母调换一下,就得到1/0,0不能做除数(分母),所以1/0不存在,那么0也就没有倒数了。"

真不愧是我们班的"数学王子"!能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今天的问题,我翘起了大拇指,着实表扬了他一番。正当我还沉浸在这个同学得意表现的时候,一个一向不太爱发言,但成绩不错的女同学红着脸站起来说:"我也最喜欢求0的倒数,但我和刚才那位的意见有些不同,我是这样想的,因为0×(0、1、2、3……)≠1,所以0没有倒数。"

课室里响起了哗哗地掌声,我也不禁鼓起了掌声!没有想到,真的没有想到,这个同学还用到我们未曾学过的不等式来说理,而且说理是那么的精辟、透彻,用"言简意赅"四个字来形容都不为过,而且哗哗地掌声也在无言地告诉我,她的回答比我刚才欣赏的答案更能让同学们信服!

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不仅给所有听课者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而且还改变了许多老师对我们整个班集体的看法,认为我们六(一)班非但不是数学"最差"的班,好像应该是"最好"的班!回顾自己接班时那种极不情愿而又不得不接的感受,领导老师们的评价以及课堂上每一个精彩的片断都似乎在狠狠地鞭挞着我的灵魂!

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当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考试成绩"差"的时候,我总是责备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听讲、作业不认真;遇到应用题不会解时,总是说学生不够聪明,讲了那么多遍还不会做,不知在干什么?……今天这个场面让我为自己多年来的想法深感愧疚!其实不是我的学生不听讲,更不是学生不够聪明,只是我自己太自以为是,太低估了我的学生了!设计教学时,太多从自己怎样教的角度去考虑,而很少考虑学生会怎么想?已经知道什么?还需要什么?因此,在课堂中,我总是害怕学生没听懂,没学会,有时还拼命的将学生往自己设计好的答案中去牵,甚至还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答案,不管学生真的"懂或者没懂",更不谈对学生求异思维的保护和张扬。久而久之,就忽略了学生的智慧和潜能,限制和约束了学生的思维,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就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能接受的就会,"考试"就理想,不能接受的就"托手奉还给老师",这难道不正是我及与我有同样经历的教师自己的失职或者说失败吗?

这节课我只是"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即问题的提出、情境的创设等"预设"活动,都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已有学习和生活经验、情感需求和体验,将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将自己传授知识的任务转化为对学生的影响活动,让学生去演绎课堂,通过有效的"互动与生成",让我和学生都体验到了一份"久违"的"成功"!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