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5
收藏
教学目标:
1.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弄清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的关系.
2.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3.在尝试、探索求反函数的过程中,深化对概念的认识,总结出求反函数的一般步骤,加深对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
4.进一步完善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反函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反函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 设计意图 | ||||||||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 ①函数的概念 ②y=f(x)中各变量的意义 2.同学们在物理课学过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函数关系,即S=vt和t= 3.板书课题 | 由实际问题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展示了教学目标.这样既可以拨去反函数这一概念的神秘面纱,也可使学生知道学习这一概念的必要性. | ||||||||
| 二、实例分析,组织探究 1.问题组一: (用投影给出函数 (1)这两组函数的图像有什么关系?这两组函数有什么关系?(生答: (2)由 (3) (4) 2.问题组二: (1)函数y=2x+1(x是自变量)与函数x=2y+1(y是自变量)是否是同一函数? (2)函数 (3)函数 3.渗透反函数的概念. (教师点明这样的函数即互为反函数,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其特点) | 从学生熟知的函数出发,抽象出反函数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通过这两组问题,为反函数概念的引出做了铺垫,利用旧知,引出新识,在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使学生对反函数有一个直观的粗略印象,为进一步抽象反函数的概念奠定基础. | ||||||||
| 三、师生互动,归纳定义 1.(根据上述实例,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出反函数的定义) 函数y=f(x)(xA) 中,设它的值域为 C.我们根据这个函数中x,y的关系,用 y 把 x 表示出来,得到 x = j (y) .如果对于y在C中的任何一个值,通过x = j (y),x在A中都有唯一的值和它对应,那么, x = j (y)就表示y是自变量,x是自变量 y 的函数.这样的函数 x = j (y)(y C)叫做函数y=f(x)(xA)的反函数.记作: 2.引导分析 1)反函数也是函数; 2)对应法则为互逆运算; 3)定义中的如果意味着对于一个任意的函数y=f(x)来说不一定有反函数; 4)函数y=f(x)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函数 5)函数y=f(x)与x=f 6)要理解好符号f 3.两次转换x、y的对应关系 4.函数与其反函数的关系
| |||||||||
1.(投影例题)
【例1】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1)y=3x-1 (2)y=x+1
【例2】求函数的反函数.
(教师板书例题过程后,由学生总结求反函数步骤.)
2.总结求函数反函数的步骤
1 由y=f(x)反解出x=f(y).
2 把x=f(y)中 x与y互换得.
3 写出反函数的定义域.
(简记为:反解、互换、写出反函数的定义域)
【例3】(1)有没有反函数?(2)的反函数是________.(3)(x0)的反函数是__________.
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揭示反函数的定义,学生有针对性地体会定义的特点,进而对定义有更深刻的认识,与自己的预设产生矛盾冲突,体会反函数.在剖析定义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函数与方程、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并对数学的符号语言有更好的把握. 通过动画演示,表格对照,使学生对反函数定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消化理解.通过对具体例题的讲解分析,在解题的步骤上和方法上为学生起示范作用,并及时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习惯,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题目的设计遵循了从了解到理解,从掌握到应用的不同层次要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体现了对定义的反思理解.学生思考练习,师生共同分析纠正.
五、巩固强化,评价反馈
1.已知函数 y=f(x)存在反函数,求它的反函数 y =f( x)(1)y=-2x+3(xR) (2)y=-(xR,且x) ( 3 ) y=(xR,且x)
2.已知函数f(x)=(xR,且x)存在反函数,求f(7)的值.五、反思小结,再度设疑本节课主要研究了反函数的定义,以及反函数的求解步骤.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到底有什么特点呢?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呢?我们将在下节研究.
进一步强化反函数的概念,并能正确求出反函数.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落实程度.具体实践中可采取同学板演、分组竞赛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高二数学视频
更多
相关数学教学设计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同步练习2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同步练习1
七年级数学平方根和立方根同步练习2
七年级数学相交线检测题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测试2
七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同步测试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加减法同步测试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测试1
七年级数学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同步练习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同步测试1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同步测试4
七年级数学因式分解综合测试
七年级数学轴反射与轴对称图形同步练习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同步测试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运算同步测试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单元测试2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水平测试
七年级数学不等式测试题1
七年级数学图形的平移同步练习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单元测试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同步练习
七年级数学事件的可能性单元测试
七年级数学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同步练习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模型与算法同步测试
七年级数学线段、直线、射线同步练习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同步测试2
七年级数学分式的运算同步练习
七年级数学分式及其基本性质同步练习
七年级数学用平面截几何体同步练习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的性质同步练习
| 小学 |
| 初中 |
| 高中 |
| 不限 |
| 一年级 | 二年级 |
| 三年级 | 四年级 |
| 五年级 | 六年级 |
| 初一 | 初二 |
| 初三 | 高一 |
| 高二 | 高三 |
| 小考 | 中考 |
| 高考 |
| 不限 |
| 数学教案 |
| 数学课件 |
| 数学试题 |
| 不限 |
| 人教版 | 苏教版 |
| 北师版 | 冀教版 |
| 西师版 | 浙教版 |
| 青岛版 | 北京版 |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 鲁教版 | 苏科版 |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 部编版 |
| 不限 |
| 上册 |
| 下册 |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