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5
收藏
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掌握不等式各个性质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掌握它们的证明方法以及功能、运用;
2.掌握两个实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
3.通过不等式性质证明的学习,提高学生逻辑推论的能力;
4.提高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条理思维的习惯和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本节首先通过数形结合,给出了比较实数大小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给出了不等式的性质,一共讲了五个定理和三个推论,并给出了严格的证明。
知识结构图
(2)重点、难点分析
在不等式的性质一节中,联系了实数和数轴的对应关系、比较实数大小的方法,复习了初中学过的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不等式的性质是穿越本章内容的一条主线,无论是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不等式的证明和解一些简单的不等式,无不以不等式的性质作为基础。
本节的重点是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不等式的五个定理和三个推论;难点是不等式的性质成立的条件及其它的应用。
①比较实数的大小
教材运用数形结合的观点,从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出发, 与初中学过的知识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利用数轴可以比较数的大小。
指出比较两实数大小的方法是求差比较法:
比较两个实数a与b的大小,归结为判断它们的差a-b的符号,而这又必然归结到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
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实际上是比较它们的值的大小,而这又归结为判断它们的差的符号.
②理清不等式的几个性质的关系
教材中的不等式共5个定理3个推论,是从证明过程安排顺序的.从这几个性质的分类来说,可以分为三类:
(Ⅰ)不等式的理论性质:(对称性)(传递性)
(Ⅱ)一个不等式的性质:
本节课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变形技能,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为今后证明不等式、解不等式的学习奠定技能上和理论上的基础.
授课方法可以采取讲授与问答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问答形式不断地给学生设置疑问(即:设疑);对教学难点,再由讲授形式解决疑问.(即:解疑).主要思路是:教师设疑学生讨论教师启发解疑.
教学过程可分为:发现定理、定理证明、定理应用,采用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发现定理、证明定理.采用类比联想,变形转化,应用定理或应用定理的证明思路;解决一些较简单的证明题.
2.教法建议
冀教版数学三上《可能性》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三上《减法的验算》教学设计
2014冀教版数学三上《八、吨的认识》word教案
2014冀教版数学三上《对称》word教案
冀教版数学三上《加、减法》(一)学案
2014秋冀教版数学三上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word单元备课
冀教版数学三上《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2016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建议
冀教版数学三上《乘法》教学设计1
冀教版数学三上《加减法混合运算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三上《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三上《简单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1
冀教版数学三上《混合运算》学案
冀教版数学三上《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
冀教版数学三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二)学案
冀教版数学三上《除法》(一)学案
2014秋冀教版数学三上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word教案
冀教版数学三上《对称》学案
2014秋冀教版数学三上第五单元《四则混合运算(一)》word单元备课
2016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三上《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2014冀教版数学三上《加、减法》word教案
2016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单元《四则混合运算一》(练习)教学建议
2014冀教版数学三上《可能性》word教案
冀教版数学三上《加减混合》教学设计1
2014秋冀教版数学三上第一单元《生活中的大数》word单元备课
2014秋冀教版数学三上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word单元备课
冀教版数学三上《对称》(一)学案
冀教版数学三上《不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三上《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