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5
收藏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小编准备了简单的逻辑联结词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当命题若A则B为真时,A称为B的充分条件,B称为A的必要条件。
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常用判断法
1.定义法:判断B是A的条件,实际上就是判断B=A或者A=B是否成立,只要把题目中所给的条件按逻辑关系画出箭头示意图,再利用定义判断即可
2.转换法:当所给命题的充要条件不易判断时,可对命题进行等价装换,例如改用其逆否命题进行判断。
3.集合法
在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间的关系判断有困难时,可从集合的角度考虑,记条件p、q对应的集合分别为A、B,则:
若AB,则p是q的充分条件。
若AB,则p是q的必要条件。
若A=B,则p是q的充要条件。
若AB,且BA,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三、知识扩展
1.四种命题反映出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结合实际问题,理解其关系(尤其是两种等价关系)的产生过程,关于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也可以叙述为:
(1)交换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新命题就是原来命题的逆命题;
(2)同时否定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新命题就是原来的否命题;
(3)交换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所得的新命题就是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2.由于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四种命题的关系的深化,他们之间存在这密切的联系,故在判断命题的条件的充要性时,可考虑正难则反的原则,即在正面判断较难时,可转化为应用该命题的逆否命题进行判断。一个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可以不止一个,必要条件也可以不止一个。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希望大家喜欢。
2016年高考第一轮复习备考专题已经新鲜出炉了,专题包含高考各科第一轮复习要点、复习方法、复习计划、复习试题,大家来一起看看吧~
2016年人教版一年级数学第二册寒假作业试卷
小学数学教研小论文 低年级数学活动经验探索
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9加几》相关资料之评课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材分析
北京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混合运算》单元主题备课资料(二)
2016年一年级数学数字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第七单元《认识角》教材分析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统计》评课
精编一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小结
西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认识11~20各数》教学反思
人教实验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统计》说课稿
西师大版一年级数上《认识11~20各数》相关资料之评课稿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学案例与反思
一年级数学下册寒假作业试题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11~20各数》教学反思
16年一年级小学数学第二学期寒假作业试卷
北京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西师大版一年级数上《9加几》教学反思
西师大版数一上册《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教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统计》说课稿
北京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北京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混合运算》单元主题备课资料(一)
精编小学一年级数学寒假作业试卷(北师大版)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说课稿
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11~20各数》教学反思
西师大版一年级小学数学上册《9加几》教学反思
西师大版数学小学一年级上册《认识11~20各数》教学反思
西师大版数一上册《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北京版数学二年级上《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