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6
收藏
【摘要】教案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在此小编为您整理了数学上册全册备课教案,希望能给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主要内容:
1.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数字、图形的观察,思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 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字、图形信息,了解数学是我们表达和交流的工具。
教学过程:
1. 引入(1)结合课本P4P6图片,感受我们生活在在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中;
(2)同学们谈谈小学学习数学的体会,并举例说说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2. 例题分析:
例1、数字与生活
(1)展示车票,分析车票中的数字及其作用
(2)身份证号码提供给我们很多信息,如320106196508189871
(3)商品的条形码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例2、图形与生活
(1)自行车车轮 (2)奥林匹克五环旗,2008北京申奥标志,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
(3)上海世博会会标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课本P7试一试
3小结:
课堂练习:
1.猜猜看:数字虽小却在百万之上(打一数字)
2,4,6,8,10(打一成语)
从严判刑(打一数学名词)
2.2008年9月1日是星期一,那么2009年元旦是星期 .
3.某粮店出售的三种品牌的面粉袋上,分别标有质量为(25 kg、 kg、 kg的字样,从中任意拿出两袋,它们的质量最多相差 kg.
4.小华每天起床后要做的事情有穿衣(4分钟)、整理床(3分钟)、洗脸梳头(5分钟)、上厕所(5分钟)、烧饭(20分钟)、吃早饭(12分钟),完成这些工作共需 49分钟,你认为最合理安排应是多少分钟?
5.光明中学初一有6个班,采用淘汰制进行篮球比赛,问共需进行多少场比赛?若采用单循环制呢?若采用主客场制单循环赛制呢?
初一数学教学案2 1.2活动 思考
主要内容:1.经历观察、实验、操作、猜想和归纳等数学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
2.能收集、选择、处理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想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开展活动:
活动一:用一张长方形纸片按P8的方法折叠、裁剪、展开,你会得到什么图形?试说明理由.
活动二:按下图方式,用火柴棒搭三角形
搭1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 根; 搭2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 根;
搭3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 根; 搭10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 根;
搭100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 根;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活动三:观察月历
(1)月历中右上角2 2方框中的四个数之间
有什么关系?
任意一个这样的方框都存在这样的规律吗?
(2)月历中中间3 3方框中的9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3)小明一家外出旅游5天,这5天的日期之和是20.你能说出小明几号回家?
2、例题分析:
例1.观察下列已有式子的特点,在 内填入恰当的数:
1+2+1=
1+2+3+2+1=
1+2+3+4+3+2+1=
1+2+3+4+5+4+3+2+1=
1+2+3++2006+2007+2008+2007+2006++3+2+1=
例2、将一些数排列成下表:
第1列 第2列 第3列 第4列
第1行 1 4 5 10
第2行 4 8 10 12
第3行 9 12 15 14
试探索:(1)第10行第2列的数是多少?
(2)81所在的行和列分别是多少?
(3)100所在的行和列分别是多少?
3、小结
课堂练习:
1、在 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6, ,10, (2)1,12,123,1234, ,123456,
(3)1,3,6, ,15,21, (4)1,1,2,3,5, ,13,21,
2、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如图,可得到一条折痕(图中虚线),连续对折,对折时每次折痕与上次折痕保持平行,连续对折三次后,可以得到7条折痕;那么连续对折四次后,可以得到 条折痕;连续对折五次后,可以得到 条折痕.
第2题图 第3题图
3、把一个长为9、宽为4的长方形分成两块,然后拼成一个正方形.
4、按下图方式摆放餐桌和椅子:
(1)1张餐桌可坐6人,2张餐桌可坐 人;
(2)按照图中方式继续排列餐桌,完成下表:
桌子张数 3 4 5 6 10
可坐人数
2.1 比0小的数(1)
主要内容:
正负数的概念,区分正负数,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
1.引入:
①我们知道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那么吐鲁番盆地的最低处海拔高度比海平面低155米该如何表示呢?
②结合课本P12四幅图片,说出图中所给数字所代表的含义.
2.新授:
正负数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负数表示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既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增加与 ,收入与 等,对于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若规定其中一个量为正,则另一个就为负.
4.例题讲解:
例1:指出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数学《国土面积》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小括号》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复习》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看一看(一)》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买洗衣机》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倒数的认识》教学感想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思考题》教学反思
《用7、8、9乘法口诀求商》教学思考
《认识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整理与分类》教学反思
青岛版《求图上距离》教学反思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比例》教学反思
人教版《统计与广角》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做个百数表》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跳伞表演》教学反思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小数点移动》教学反思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总复习》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拔萝卜》教学反思
《摘苹果》教学反思
《有趣的火柴游戏》教学反思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量一量》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回收废品》课后反思
《认识面积》教学反思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