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6
收藏
以下是查字典数学网为您推荐的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 1.1正数和负数,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 1.1正数和负数
使学生了解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会列举出周围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过程性目标
探索负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建立正数与负数的数感.
课前准备
搜集生活中有关用负数表示的量并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我们已经学过那些数?它们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我们知道,为了表示物体的个体或事物的顺序,产生了数1,2,3为了表示没有,引入了数0;有时分配、测量的结果不是整数,需要用分数(小数)表示.总之,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2.让学生说出自己搜集到的生活中有关用负数表示的量.
3.在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下面的一些量,能用学过的数表示吗?
例1 汽车向东行驶3千米和向西行驶2千米.
例2 温度是零上10℃和零下5℃.
例3 收入500元和支出237元.
例4 水位升高1.2米和下降0.7米.
例5 买进100辆自行车和买出20辆自行车.
二.探究归纳
1.相反意义的量
学生分组讨论:上面这些例子中出现的各对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里出现的每一对量,虽然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但有着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向东和向西、零上和零下、收入和支出、升高和下降、买进和买出都具有相反的意义.
让学生再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正数与负数
只用原来所学过的数很难区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例如,零上5℃用5表示,那么零下5℃再用同一个数5来表示就不够了.
在天气预报图中,零下5℃是用-5℃来表示的.一般地,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以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用过去学过的数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上一个-(读作负)号来表示.就拿温度为例,通常规定零上为正,于是零下为负,零上10℃就用10℃表示,零下5℃则用-5℃来表示.
在例1中,如果规定向东为正,那么向西为负.汽车向东行驶3千米记作3千米,向西行驶2千米记作-2千米.
在例3中,如果规定收入为正,收入500元计作500元,那么支出237元应记作-237元.
在例4中,如果水位升高1.2米记作1.2米,那么下降0.7米计作-0.7米.
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上面我们引进了-5、-2、-237、-0.7,象这样的数是一种新数,叫做负数( negative number).过去学过的那些数(零除外),如10、3、500、1.2等,叫做正数(positive number).正数前面有时也可以放上一个+(读作正)号,如5可以写成+5,+5和5是一样的.
注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应用
例6 任意写出5个正数与6个负数,并分别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大括号里: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
例7 一个数,如果不是正数,必定就是负数.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例8 A地海拔高度是70m,B地海拔高度是30m,C地海拔高度是-10m,D 地海拔高度是-30m.哪个地方最高?哪个地方最低?最高的地方比最低的地方高多少?
分析 根据题意,海拔高度是高于海平面为正,低于海平面的为负,所以-10m是低于海平面10米,-30m是低于海平面30米.画出示意图即可求解.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九年级数学圆周角6
九年级数学命题2
九年级数学用频率求概率
九年级数学平行线的判定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13
九年级数学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九年级数学正方形的性质
九年级数学直角三角形3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九年级数学比例线段4
九年级数学解三角形的探究
九年级数学轴对称变换
九年级数学用坐标确定位置
九年级数学圆中证角等问题的研究
九年级数学用替代物模拟实验
九年级数学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1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的一般式
九年级数学函数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14
九年级数学直线和圆的位置
九年级数学公式法
九年级数学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2
九年级数学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九年级数学直角三角形1
九年级数学二次根式12
九年级数学圆周角5
九年级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
九年级数学乘法公式
九年级数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