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内容分析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二倍角的正...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内容分析

2016-04-27 收藏

1.本小节运用正弦、余弦、正切的和角公式,推导出它们对应的倍角公式以及公式C2的两种变形.然后是公式的应用,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诱导公式、和(差)角公式进行求值、化简与恒等式证明;二是解决本章开始(引言和章头图)中提出的问题;三是通过例题介绍正弦、余弦、正切的半角公式(用平方形式给出)以及一部分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通过练习介绍另一部分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

2.通过本小节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能正确运用这些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与恒等式证明(包括引出半角、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但不要求记忆).通过倍角公式的推导,了解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和角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3.本小节的重点是正弦、余弦、正切的倍角公式以及公式C2的两种变形cos2=2cos2-1及cos2=1-2sin2(不要求记住公式

过的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诱导公式、和(差)角公式的综合运用.讲清倍角公式与和角公式的关系,以及公式C2的三种等价形式,是学好本小节的关键.

4.(1)在正弦、余弦、正切的和角公式中,令两角相等,就得到对应的倍角公式.由此可知,倍角公式是和角公式的特例.

公式S2,C2中,角可以为任意角;但公式T2只有当

的值是存在的,这时求tan2的值可利用诱导公式,即

讲倍角公式时还要注意,在一般情况下,sin22sin,例如

样应该让学生知道,在一般情况下,cos22cos,tan22tan至于当且仅当取什么值时这两个等式分别成立,涉及到解三角方程,不要求学生研究.

(2)倍角公式不仅可运用于将2作为的2倍的情况,还可以运用

练地运用倍角公式,必须使他们熟悉什么样的两个角成2倍关系(指成1∶2或2∶1的关系),配合做足够数量的习题巩固.通常在运用倍角公式对半角的三角函数进行变换时,学生会发生困

等.教学时,应注意这方面的训练.

3)倍角公式与和(差)角公式的内在联系如下:

5.(1)例1是倍角公式的直接运用.在由sin求cos时,由于运用了公式cos2=1-sin2,所以要根据角终边所在象限来确定取哪一个平方根.这道例题告诉学生,如果已知sin,cos,tan这三个值中的一个以及角终边所在象限,那么不仅可求出其余两个值,还可以求出sin2,cos2,tan2这三个值.

(2)例2是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及逆用倍角公式的一道证明题.例3要难一些,除了要运用上述公式外,还要运用诱导公式及逆用和角公式,目的是进行综合训练.在例3和例4之间,教科书及时地解决了本章开始所提的问题.将这一实际问题的结论进行延伸,可知在一个圆的所有内接矩形中,以内接正方形的面积为最大.教学时务必作这一延伸,并把结论归入正方形的性质之中.

(3)例4的目的是引出半角公式.鉴于由倍角公式得出

有两个值).教科书采纳了这种观点,在例4中只引出了半角公式的平方

(4)例5的目的是引出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这组公式共有42=8个.全部写上当然是引出只写上其中2个(从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中各取出其第一个),把其余6个放在练习题中,也可以说是引出.教科书采取的就是后一种思路.这8个公式也都不要求学生记忆.

在本小节的习题4.7中,不配备运用半角公式及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的题目.本章教学时间较紧,希望在教学中不要补充.

6.对于习题4.7的第4题,可提示学生:已知条件给出了x,y

公式求得x=(1+sin2)2,y=(1-sin2)2后,要根据1+sin20,1-sin20来确定平方根.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学生不难理解|sin21的事实.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