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7
收藏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1.3线段垂直平分线1》的练习巩固课,前面已经有线段垂直平分线及其性质的学习,本节课只是对新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环节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使学生尽快进入课堂教学;
第二环节:讲授例题,引导学生学会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解题;
例:在△ABC中, AB=AC, 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点D, 交AC于点E, 已知△BCE周长为12, AC-BC=2,求△ABC的周长.
第三环节:课堂测试,由于知识点学生初一已经初步接触过,因此掌握起来不算特别费劲,主要问题是在灵活运用上,为了让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我的处理是将巩固练习以测试形式展示;
1. 课本P29 问题解决 第3题;
2. 课本P43 数学理解 第11题;
3.在△ABC中, B=2C, ADBC,垂足是D.求证: CD=AB+BD
4.在△ABC中, A=22.5,B=60,AC的垂直平分线DE交AB于点D
(1)求BCD的度数; (2)若BC=4,求△ABC的面积。
第四环节:当堂讲评,学生自批;
第五环节:作业布置。
二、教学完成情况:
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就是在题目的讲评中没有多余时间一题多解。
三、满意与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虽然说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但有些环节中的处理做得不是很好。可能由于题目偏多,学生做题的时间较长,导致最后的评讲时间比较不充裕,所以讲得比较简单,更多的是引导与提示,其实最好放慢速度,在讲题过程中充分挖掘题目深度,让学生多角度地去看待题目,也可以多让学生板演讲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方法性的指导也略显不足。
四、 改进措施:
作为一个第一年担任九年级教学的老师,经验性的不足也有一定关系。为了更快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接下来的教学中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抓好课前的准备。从严做起,重在落实。对学生课前练习本、课本等课堂需要用到的东西都要让学生养成习惯做好准备。
2、对教学设计与时间地分配要做更好的思考,以增强对时间控制地敏感度,更好地分配好每一环节所花的时间。
3、在题目、题型的选择上多下功夫,选多少,选什么样的题等。
4、让课堂慢下来,争取让更多的学生消化好课堂内容,多挖掘题目的深度。
5、练习的讲评方式尽量多样化,可以师讲、学生讲、学生间互讲。
6、对学生的学习与做题多些方法性的指导。
五年级上册语数学《积的近似数》课后练习(人教版)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评课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16年小学一年级数学数与代数知识点
北京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角》教材解读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统计》评课
数学一年级上册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五年级上数学《积的近似数》同步练习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材分析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课堂教学实录
四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说课稿
人教实验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统计》说课稿
北京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可能性》片段反思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第七单元《认识角》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试卷(苏教版)
精编一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小结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课堂实录与评析
一年级数学下册寒假作业试题
一年级数学下学期寒假作业测试题(湘少版)
北京版数学四年级上《可能性》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说课稿
北京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统计》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16年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测试题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统计》说课稿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教材分析
2016年一年级数学数字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
精编小学一年级数学寒假作业试卷(北师大版)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学案例与反思
北京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可能性》课堂实录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