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差和方差》教学反思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极差和方差》教学反思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极差和方差》教学反思

《极差和方差》教学反思

2016-04-27 收藏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教材背景分析:方差属于数学中的概率统计范畴,它的特点是与生产及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对学生统计观念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节课是由国家射击队选拔运动员的问题引入的。创设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情境和统计知识的背景.当学生通过讨论发现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无法很好解决这个问题时,就会思考该如何从其他角度入手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十分有好处的.

2.学生背景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已经会求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对它们可以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有所体会。对统计含义有了一定了解。极差和方差是描述数据离散程度的特征数。研究一组数据,通常研究它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在这个背景下,复习原有知识,学习新知识,使学生对分析数据的知识和方法形成整体认识。

二.教学实施过程:

本节课沿着实际问题的提出产生方差的必要性方差公式的探索和推导方差公式的使用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练习总结反思,这样的主线设计的。在探索方差概念之前,创设问题情境,回忆相关概念,明确新的学习方向,提出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在探索过程中,辅以学生小组活动、探索实践等活动,始终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主体,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导,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现、获得知识,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过程中还穿插了一组课堂练习,目的在于及时评价和落实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解决引例问题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以前学过的统计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引出矛盾。这里设计了小组讨论的环节,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启发,进而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真正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本节课的重点是方差公式的推导。当平均水平相同时,就要分析数据的稳定性。而画折线图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能直观的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方法,因此在这个环节设计了让学生动手画图实践,锻炼了学生画图的能力,从中体会画折线图是描述数据波动大小的一种方法,进而引出如何用数值表示一组数据的波动。再推到过程中关键是怎么解决正负抵消的问题。求平均数的方法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方法。我向学生完整地展示了利用平均差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用平方的方法解决非负的问题。层层设疑,步步推进,教师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确定知识点,使学生在一次次的解决问题中体会方差概念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

三.课后体会:

在教学处理中层层设疑,步步推进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比较成功,给学生搭建了比较广阔的思维平台。在推导方差公式时,将问题细化,设置了四个问题:

1.用数值怎样表示一次成绩偏离平均数的程度?

2.怎样表示10次成绩偏离平均数的程度?

3.平均水平之上的数减去平均数是正数,平均水平以下的数减去平均数是负数。直接相加就会正负抵消,和为0.为了避免正负抵消的问题怎么办?

4.如果两组数据不一样多,怎么解决数据个数的影响?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另外利用媒体解决大量的计算问题,为推导公式,解决重点赢得了时间,感觉效果也不错。在引例选配上采用的是课本上的例子。不太贴合学生实际,这一点评课老师也给了我一些建议,在此表示感谢。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只要我们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以最大的自主探索空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这样既能让学生自主获取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能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更主要的是能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