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7
收藏
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第二课时加减消元法。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六个方面向大家汇报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理解。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安排在学生已经学过整式和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之后,它是学习三元一次方程组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以后学习函数、平面解析几何等知识以及物理、化学中的运算等不可缺少的工具。对于学生理解并掌握方程思想、转化思想、消元法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另一种消元的方法---加减消元,它是学生系统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教材的编写目的是通过加减来达到消元的目的,让学生从中充分体会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过程,体会代数的一些特点和优越性;理解并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最常用的基本方法,为以后函数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学习,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用加减消元法解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2、理解加减消元法的基本思想,体会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经历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让学生体会消元思想的应用,经过引导、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理解根据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交流、合作、讨论获取成功体验,感受加减消元法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
3、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七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在学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中容易进行简单的模仿,往往不注意方程组解法的形成过程更无法真正理解消元的思想方法。而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思想与方法才是数学的精髓,是联系各类数学知识的纽带,所以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难点: 灵活运用加减消元法的技巧,把二元转化为一元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自学中,通常能掌握表面知识,如具体的一个问题的解题过程,但学生在数学解题能力,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各方面参差不齐,这也导至在学习中,特别是在自学中有的动力不够,有的更是缺乏探索精神,而在总结归纳中又缺乏合作的学习态度。在自学中能说出是什么怎么样,但又还探索不出为什么有什么联系 。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利用导学提纲自主互动学习,根据学情教师适时点拨、归纳、升华。
学法:本节课的教学我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组积分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下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资源准备:导学提纲 ,多媒体课件制作。
2016年二年级上册数学表内乘法同步检测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加减混合》课后训练题:第一学期
《直角的初步认识》同步检测题:二年级上册数学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格式
北京版五年级数学试题:《可能性》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同步检测题:人教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米》练习题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练习题:第一学期
精选2016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书
2016年三年级上册数学随堂检测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2016精选二年级数学《表内除法》课后练习题:上学期
小学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含课时安排)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小数乘法》试题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书
北京版五年级数学《梯形的特征和面积》试题
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测试题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题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加减混合运算》练习题:第一学期
精选2016年二年级上册数学《连加、连减》练习题
2016-2017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北京版五年级数学《实际测量》试题
必备的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认识》课后训练题
2015年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期中试题
小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课后训练题:二年级上册数学
2016年秋季二年级数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题:上册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