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列方程解应用题遇到的困难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简析列方程解应用题遇到...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简析列方程...

简析列方程解应用题遇到的困难

2016-03-28 收藏

教学实践表明:初中生,特别是初一年级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过程中,常常遇到下列一些困难,需要老师帮助他们解决。

一、设应用题中什么数为x的困难:

初中生列方程时,如果题中无间接未知数,设直接未知数x时,往往没有太大的困难,但是,由于受思维定势习惯的影响,往往误认为引进x列方程可以无须全面考虑题意与条件,只要用x去代替未知数,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而一旦遇到没有间接未知数的题目,就产生了心理困难,没有办法去处理。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就严格要求学生反复阅读题目,认真理解题意,按题意与条件去确定设什么数为x,遇到有间接未知数时,就引导学生分析,使他们理解到:为什么假设直接未知数为x时会拉大已知数与未知数x的距离,会导致解题或列方程过程的不少曲折。学生设直接未知数为x时,常常使思维受阻,甚至列不出方程式;但是,若假设间接未知数为x时,可以缩短已知数与未知数x的距离,反而容易列出方程,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例如这样一道应用题:小明带钱去超市买油(超市的油只有一桶装和半桶装两种,要么买一桶,要么买半桶),如果买一桶还需要13元,如果买半桶,还剩余16元钱,求小明带了多少元钱?

如果设直接未知数为x,就有:

设小明带x元钱,则

如果设间接未知数为x,就有:

设一桶油为x元钱,则:

虽然,设第二种间接未知数为x思维过程较简单,未知数与已知数的距离较近,等式两端分别为小明带的钱,问题较顺利解决。

二、确定等量关系的困难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列出条件等式。但等量关系往往隐含于题意中,题目没有直接指出,而且确定等量关系也没有固定模式,思维角度不同,所取等量就不同,初中生在列方程时往往找不到等量。为消除该困难,首先强调理解题意,分析所有等量关系,使学生明确解题思维方向。其次,要找等量的途径,如(1)找出题意中所包含的最主要等量。如“时速30公里的货车由甲地往乙地,1。5小时后,一时速为45公里的摩托车由甲地追货车刚好到乙地追上,问摩托车行走多少小时?”虽然这道题最主要的等量就是路程相等,即:30×1。5+30x=45x。因为该题中:时速不同,行驶时间也不同,只有所行程的距离相同,这就是最主要的等量。(2)通过作图使题中主要等量更加直观形象,以确定等量关系,上例可图示为:

(3)利用数理化公式定等量,如上例中S=tv。(4)利用已有经验与常识。如锻压金属时“形变体积不变”,容积相等的容器(无论圆形、方形)容量相等。

再次,指导学生按题中条件,用不同的代数式去表示题中的量,以分析题中数量关系,这就确定选择适宜等量标准。如果学生思维方向正确,又掌握了一定等量的途径以及选定恰当等量标准,就可以消除学生在确定等量关系时所产生心理障碍,列方程解题的能力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当然,初中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遇到困难还很多,但主要上述两方面困难,主要矛盾解决了,其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必须强调从理解题意和依据条件与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再结合题中条件列出方程,有时也可运用变式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消除上述两种主要困难,也要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