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2
收藏
教案在今天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中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下面是一篇初二数学上册一单元教案,欢迎各位老师和学生参考!
[教学目标]
1.会说出怎样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并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会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地找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3.会说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此外,通过把两个重合的三角形变换其中一个的位置,使它们呈现各种不同位置的活动,让学生从中了解并体会图形变换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动态的研究几何图形的意思。
[引导性材料]
我们身边经常看到一模一样的图形,比如同一版面的记念邮票,同一版面的人民币、用两张纸叠在一起剪出的两张窗花等,请大家举出这类图形的例子。
说明:让学生在举出实际例子以及对所举例子的辨析中获得对全等图形尽可能多的精确的感知。
[教学设计]
问题1:几何中,我们把上述所例举的一模一样的图形叫做全等形,以下是描述全等形的三种不同的说法,你认为哪种说法是恰当的?
(l)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
(2)大小相等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
(3)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
(学生阅读课本第21页,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全等三解形的表示方法。)
操作和观察(学生用两块透明塑料片叠合在一起,任意剪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教师制作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复合投影片演示。)
(1)将重合的两块全等三角形塑料片中的一个沿着一边所在的直线移动,观察移动过程中这两个三角形有哪几种不同位置?画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不同位置的组合图形。
(2)图3.4-1是上述移动过程中的两个全等三角形组合的图形,说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3)将重合的两块三角形塑料片,以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把其中一个三角形翻折180,请你画出翻折后的两个全等三角形组合的图形。
(4)将两块全等的三角形塑料片拼合成如图3.4-2中的图形,并指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小结]
1.识别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键是正确识别它们的对应顶点。
2.用全等三变换的方法观察图形,有助于正确、迅速的从复杂图形中识别出全等三角形。
[作业]
课本3.2A组第2、3、4题。
初二数学上册一单元教案就分享到这里,另外,我们还为各位老师与同学准备了开学相对应的【2015开学计划】的相关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十单元《认数(二)》教案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2
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新课标四下)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减法》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四单元《加法和减法(一)》教案
减法性质除法性质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四单元《认位置》教案
三角形(新课标)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六单元《认识物体》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案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新课标四下)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六单元《加法和减法(二)》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案
课题五: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小数的大小比较(新课标)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营养午餐(新课标)
计算器的认识和简单应用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教案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新课标四下)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五单元《认数(一)》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期末整理和复习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复习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含复习课好)
加减法的关系
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认识图形》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十一单元《认识钟表》教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