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2
收藏
题目:《中心对称图形》
单 位:西安市阎良区振兴初级中学
姓 名: 林 娜
23.2.2《中心对称图形》
一、教学分析
(一) 教学内容分析
1.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本课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知识的前后联系
《中心对称图形》是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第二单元第二节课的内容。本节教材属于图形变换的内容,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旋转和中心对称”后的一种对称图形,因此涉及归纳、类比等思想方法,对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3. 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重点分析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特点
本节课主要介绍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中心对称图形的识别、中心对称图形与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的比较、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为使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我将通过:(1)例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旋转对称图形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2)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3)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有直观的表象。 我认为这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活动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和学生建构知识的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 教学对象分析
1. 学生所在地区、学校及班级的特色
我授课的班级是西安市阎良区振兴中学九年级一班,作为九年级的学生,在图形的对称方面已经积累一些经验,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猜想、实验、归纳、类比等研究图形对称变换的能力;班级学生具有个性活泼,思维活跃,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学习情绪易于调动,学习积极性高的特点,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个体差异较大,并且班级中已出现分化现象。
2. 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班级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5岁到17岁间。 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欲望较为强烈,喜好发表个人见解并且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意识与经验,因此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中,适当地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紧密结合,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更多地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思考的乐趣。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卷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试卷
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易错练习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学期期末考试卷
数学六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数学园地试卷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试卷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试卷
精编九年级数学上册随堂练习题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练习题
2013年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卷分析
小学六年级数学苏教版上册期末考试卷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试卷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和圆锥》单元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试卷
2013年六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卷
2013年小学六年级数学期中试卷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数学广角试卷
六年级小学数学上册期末考试测试卷
六年级数学上册百分数基础提高练习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小学2013年六年级数学期中质量检测题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过关测试卷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2013年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考试复习卷
六年级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六年级数学百分数单元检测试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选择题易错练习
人教版初三上册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习题
苏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数学空间与图形(二)试卷及答案
六年级数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