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2
收藏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知道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关概念;能说出并证明等腰梯形的两个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2、会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3、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
过程与方法 | 经历探索梯形的有关性质、概念的过程,发展学生学习数学中的转换、化归思维方法,体会平移,轴对称的有关知识在梯形中应用。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增强主动探索意识,发展合情推理思维,体会逻辑思维训练在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 |
重点 | 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 |
难点 | 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及梯形有关知识的应用. |
教学过程
备 注 | 教学设计 与 师生互动 | ||||||||||||||||||||
第一步:复习引导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
| |||||||||||||||||||||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判定
| |||||||||||||||||||||
第二步:课堂引入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梯形概念.【观察】(教材P117中的观察)右图中,有你熟悉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画一画:在下列所给图中的每个三角形中画一条线段,【思考】(1)怎样画才能得到一个梯形?(2)在哪些三角形中,能够得到一个等腰梯形? 梯形 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强调:①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②上、下底的概念是由底的长短来定义的,而并不是指位置来说的.)(1)一些基本概念(如图):底、腰、高.底: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腰: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高:两底间的距离叫做梯形的高。直角梯形: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2)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3)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3.做—做——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引入用轴对称解决问题的思想).在一张方格纸上作一个等腰梯形,连接两条对角线.【问题一】 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有哪些相等的角?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学生画图并通过观察猜想;【问题二】 这个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结论:①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上下底的中点连线是对称轴.②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③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1)“平移腰”: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图1);(2)“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图2);(3)“平移对角线”: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图3);(4)“延腰”: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图4);(5)“等积变形”,连结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图5).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综上所述: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已经熟悉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 |||||||||||||||||||||
第三步;应用举例:例1(教材P118的例1)略.(延长两腰 梯形辅助线添加方法三)例2(补充)如图,梯形ABCD中,AD∥BC,∠B=70°,∠C=40°,AD=6cm,BC=15cm.求CD的长. 分析:设法把已知中所给的条件都移到一个三角形中,便可以解决问题.其方法是:平移一腰,过点A作AE∥DC交BC于E,因此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由已知又可以得到△ABE是等腰三角形(EA=EB),因此CD=EA=EB=BC—EC=BC—AD=9cm. 解(略).例3 (补充) 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D=90°,∠CAB=∠ABC, BE⊥AC于E.求证:BE=CD. 分析:要证BE=CD,需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其方法是:平移一腰,过点D作DF∥AB交BC于F,因此四边形ABFD是平行四边形,则DF=AB,由已知可导出∠DFC=∠BAE,因此Rt△ABE≌Rt△FDC(AAS),故可得出BE=CD.证明(略)另证:如图,根据题意可构造等腰梯形ABFD,证明△ABE≌△FDC即可.例4:求证: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已知: 求证:例5:如图4.9-4,梯形ABCD中,AD∥BC,∠B=70°,∠C=40°,AD=6cm,BC=15cm,求CD的长。例6:已知等腰梯形的锐角等于60°它的两底分别为15cm和49cm,求它的腰长。 已知: 求证:例4:已知:如图4.9-5,梯形ABCD中,AD∥BC,E是AB的中点,DE⊥CE,求证:AD+BC=DC。 | |||||||||||||||||||||
第四步:课堂练习1、填空(1)在梯形ABCD中,已知AD∥BC,∠B=50°,∠C=80°,AD=a,BC=b,,则DC= 。(2)直角梯形的高为6cm,有一个角是30°,则这个梯形的两腰分别是 和 。(3)等腰梯形 ABCD中,AB∥DC,A C平分∠DAB,∠DAB=60°,若梯形周长为8cm,则AD= 。2、如图4.9-6,等腰梯形ABCD中,AB=2CD,AC平分∠DAB,AB=,(1)求梯形的各角。(2)求梯形的面积。3、(1)在梯形ABCD中,已知AD∥BC,∠B=50°,∠C=80°,AD=a,BC=b,,则DC= .(2)直角梯形的高为6cm,有一个角是30°,则这个梯形的两腰分别是 和 .(3)等腰梯形 ABCD中,AB∥DC,A C平分∠DAB,∠DAB=60°,若梯形周长为8cm,则AD= .4.已知: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B∥CD,AB>CD,AD=BC,BD平分∠ABC,∠A=60°,梯形周长是20cm,求梯形的各边的长. (AD=DC=BC=4,AB=8) | |||||||||||||||||||||
第五步:课后练习1.填空:已知直角梯形的两腰之比是1∶2,那么该梯形的最大角为 ,最小角为 .2.已知等腰梯形的锐角等于60°它的两底分别为15cm和49cm,求它的腰长和面积.3.已知:如图,梯形ABCD中,CD//AB,,.求证:AD=AB—DC.4.已知,如图,梯形ABCD中,AD∥BC,E是AB的中点,DE⊥CE,求证:AD+BC=DC.(延长DE交CB延长线于点F,由全等可得结论) | |||||||||||||||||||||
第六步:课堂小结1、梯形的定义及分类2、等腰梯形的性质:(1)具有一般梯形的性质:AD∥BC。(2)两腰相等:AB=CD。(3)两底角相等:∠B=∠C,∠A=∠D。(4)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通过上、下底中点的直线。(5)两条对角线相等:AC=BD。 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在对称轴上。 两腰延长线的交点在对称轴上。 | |||||||||||||||||||||
课后反思 : |
中考数学:提高数学做题速度的8大步骤
中考冲刺:学生避免备考误区 家长当好后盾
中考二模后怎么复习才能再提分
巧解试卷最后两题
中考冲刺:五月备考做些什么
中考数学知识考点:不等式的概念
2014年中考数学的备考三要点
中考指南:从容应对考试的八种技巧
2014年中考数学复习冲刺 常见问题及建议
名师指导中考复习:缺啥补啥 重视习题
2014年中考数学模拟试卷(五)
给中考学生数学的一点建议
2014年中考数学模拟试卷(四)
2014中考冲刺:跟着老师教学开展复习
2014年全国中考数学真题分类解析汇编(有理数)
2014中考冲刺技巧:数学选择题精妙解题方法
中考数学压轴题破解方法复习指导
中考数学知识考点:和、差、倍、分问题
中考数学知识考点:不等式基本性质
2014年天河区初中毕业班数学综合练习二
2014年初三适应性检测试题
2014年天河区初中毕业班数学综合练习二答案
2014年中考数学冲刺:重视基础多回顾得失
2014中考数学(1)模拟卷参考答案
2014年中考错题本应该怎么建立
2014中考数学复习策略和答题技巧
中考数学知识考点:函数的归总
2014年中考数学二轮复习:重视数学思想方法训练
2014中考数学分类讨论题复习策略
中考数学备考复习五法则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