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6
收藏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成功之处:
1、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学习平行线判断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我通过创设一个疑问:能不能通过两直线平行,来得到同位角相等呢,自然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平行线性质的探索。
2、整个课最突出的环节是平行线性质的得到过程,事先让学生准备好白纸、三角板,在上课时学生通过自主画图进行探索,得到猜想,再通过验证发现的。即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结论,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心。在探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时,要求全体学生参与,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交流与合作。
3、在教学中,设计了知识的拓展环节,加深了学生对平行性质的理解。
4、在练习的设置过程中,从简到难,由简单的平行线性质的应用到平行线性质两步或三步运用,学生容易接受。
这节课存在的问题:
1、在上课过程中,担心学生由于基础差,不能很好的掌握知识,所以新课教学时间过长,学生练习时间短。
2、由于课堂练习时间短,所以学生在灵活运用知识上还有欠缺,推理过程的书写格式还不够规范。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四)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面积》教案(十)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面积》教案(十一)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除法 》教案(三)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周长》教案(五)
新课标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笔算乘法》教案(八)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轴对称图形》教案(六)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四)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教案(四)
2019年西师大版《一共有多少》教案(四)
新课标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烙饼问题》教案(八)
审定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介绍
新课标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笔算乘法》教案(五)
2019年西师大版《跷跷板》教案(七)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面积》教案(五)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周长》教案(四)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五)
新课标版四年级上册数学《除数不接近整十的除法》教案(一)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轴对称图形》教案(十)
2019年西师大版《跷跷板》教案(六)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五)
2019年西师大版《跷跷板》教案(五)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面积》教案(七)
2019年西师大版《一共有多少》教案(三)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轴对称图形》教案(二)
新课标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烙饼问题》教案(七)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面积》教案(十二)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周长》教案(二)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轴对称图形》教案(十三)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统计可能性》教案(十)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