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22
收藏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带两个班数学课,两个班学生男女比例均等,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差,所以一节课虽然传授的知识不多,但组织纪律上花费的时间不少。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本,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
五、教学难点:
进位加法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5、每周写两篇数学日记。
七、课时安排:
共计约61课时
1、数一数约1课时
2、比一比约2课时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约10课时
4、认识物体和图形约3课时
5、分类约2课时
6、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约21课时
7、1120各数的认识约4课时
8、认识钟表约2课时
9、20以内的进位加法约12课时
10、总复习约4课时`
六年级数学第十周线上教学情况小结
小学数学老师第九周网络直播听课反思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工作反思 放慢脚步,感悟数学
数学组老师线上教学工作总结 冲破阻碍,拨云见日
2020秋季小学部数学组教研活动计划
尝试教学法课堂反思《分数与除法》
关于六年级数学线上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做法
《混合运算复习》听课反思
二年级数学复学后怎样与线上教学衔接方案
教学心得 小学高年级数学运算能力培养之我见
三年级数学组教研小结 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衔接
明学情 巧设计 求发展——听《找规律》同课异构有感
小学数学老师线上教学经验分享 疫情期间通过数学日记架起沟通桥梁
听《除法与分数的关系》有感
小学数学差生辅导措施
四年级数学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线上测试质量分析
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听课反思
读丁浩勇《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实验教学的行为研究》后的几点思考
小学数学老师线上教学工作总结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听课心得
一年级数学网络课程研讨反思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工作反思 如何上好试卷讲评课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退位)》听课体悟
《再生长的力量》观课反思
《1000以内数的认识》听课体会
小学数学老师教研论文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从线下到线上不是换种方式那么简单 —小学数学教研反思
小学数学老师学习笔记 《引领学生感受数学之美,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讲座有感
听“全国教研专家、一线数学名师网络直播教学研讨”体会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听课反思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