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线面距离”典例剖析_题型归纳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高中数学“线面距离”典...
首页>学习园地>题型归纳>高中数学“...

高中数学“线面距离”典例剖析

2016-02-19 收藏

线面距离典例剖析

【例1】 求证:如果一个平面经过一条线段的中点,那么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相等.

已知:线段AB的中点为O,O∈平面α.

求证:A、B两点到平面α的距离相等.

证明:(1)当线段在平面α上时,A、B两点显然到平面α的距离相等且为0.

(2)当线段AB不在平面α上时,作AA1⊥α,BB1⊥α,A1和B1为垂足,则AA1、BB1分别是A、B到平面α的距离,且AA1∥BB1,AA1、BB1确定平面β,β∩α=A1B1.

∵O∈AB,ABβ,∴O∈β,又O∈α.∴O∈A1B1.∴AA1⊥A1O,BB1⊥B1O.

∵∠AOA1=∠BOB1,AO=BO,

∴Rt△AA1O≌Rt△BB1O.∴AA1=BB1,即线段AB的两个端点到平面α的距离相等.

点评:该题中,证明A1、O、B1三点共线是关键,离开这一点,就无法证明三角形全等.另外,第(1)步有些同学往往漏掉,使证明失掉严谨性.

【例2】 如图,已知AB是异面直线A、B的公垂线段,Bα,a∥α,求证:线段AB的长就是a与平面α之间的距离.

证明:∵Ba,∴由直线a、点B可确定平面,设为β,则α和β相交,设=a′.

∵a∥α,∴a∥a′.

又∵AB⊥a,∴AB⊥a′.

∵a、b是异面直线,∴b∩a′=B.又b、a′α,

∴AB⊥α,a∈a,A∥α.

∴AB的长为a到α之间的距离.

点评:由本例的结论知异面直线a、b之间的距离(公垂线段AB的长度)就是a与α之间的距离,利用这个结论,求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可转化为求线面之间的距离.

【例3】 如图,已知梯形ABCD的一底边AB在平面α内,另一底边DC在平面α外,对角线交点O到平面α的距离为d,若AB∶CD=m∶n,求CD到平面α的距离.

解:∵CD在平面α外,CD∥BA,BAα,

∴CD∥平面α.

作CC1⊥α,C1为垂足,则CC1就是CD和平面α的距离.

作OO1⊥AC1于O1,

∵CC1⊥AC1,∴OO1∥CC1.

∵CC1⊥α,∴OO1⊥α.

∴OO1是O到平面α的距离,即OO1=d.

在梯形ABCD中,==,

∴=.

在平面ACC1内,==,

∴CC1=d.

因此,CD到平面α的距离为d.

点评:求线面之间的距离,“作、证、算”三步必不可少,即找出代表距离的垂线段并证明之,然后构造平面图形(多数为三角形)来算出.

归根结底求解它们都可以和直线与平面垂直建立密切的联系。比如,P到平面α距离,AB(这里P∈AB)与平面α所成的角,二面角α-l-β(这里P∈β),首先要在平面α内选定直线a,然后能作(或找)出直线a垂直于一个辅助平面θ,当然要有P∈θ,这样就有平面α⊥平面θ且设交线为b,最后就是过点P作交线b的垂线PH,就得到PH⊥平面α。要求点

其清晰思维流程可参考下图:

下面我就求点面距、线面角、二面角问题通过三个例子作具体讲解

例1已知AB⊥平面BCD,AB=2,CD=5,△BCD的面积为,求点B到平面ACD的距离。

解析:要过相关点B作平面ACD的垂线

首先在平面ACD内现有的三条直线AC、AD、CD中选定CD,因为我们至少已知CD⊥AB且B∈AB;

然后过B作BE⊥CD于E,并连结AE,则CD⊥面ABE,于是就有面ABE⊥面ACD且交线为AE;

最后过相关点B作BH⊥AE,则BH⊥面ACD。

例2: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4,BC=3,AA1=5,试求B1D1与平面A1BCD1所成的角的正弦值。

解析:要作B1D1与平面A1BCD1所成的角,可考虑怎样作出平面A1BCD1的垂线

在平面A1BCD1内现有的四条直线A1B,BC,CD1,A1D1中选定A1D1(或BC)因为容易知道A1D1⊥面A1B1BA(不选A1D1⊥面D1C1CD)因为这里有相关点B1∈B1D1且B1∈A1B1BA。

于是得出面A1D1CB⊥面A1B1BA且交线为A1B;

最后过B1作交线A1B的垂线B1H,得到B1H⊥面A1BCD1,连结D1H,则∠B1DH为所求的线面角。

例3:在如图所示的几何体中,EA⊥平面ABC,DB⊥平面ABC,AC⊥BC,且AC=BC=BD=2AE,M是AB的中点

(1)求证:CM⊥EM;

(2)求CM与平面CDE所成的角;

(3)求二面角M-EC-D的大小

解析:对于(3)求二面角M-EC-D时,选定面CEM还是面CDE作为中心平面呢?关键是看能否作出其所在平面的垂线,进一步说是看哪一个平面中有某一条直线垂直于第三个平面!因为CM⊥AB,于是有CM⊥面ABDE,可选定面CEM作为中心平面。这样因为有CM⊥面ABDE,所以就有面DEM⊥面CEM且交线为EM。这里由于边的关系,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有EM⊥DM,所以到这里我们就找到一条直线DM与中心平面CEM垂直并且D∈面CDE。最后只需过M作MO⊥EC于点O,并连接DO,则∠DOM为所求二面角M-EC-D的平面角。

对于(3)也可试着把另一个平面CDE视作中心平面,设法作(或找)出其垂线即可。例如可按如图(2)所提供的解法思考:因为CM⊥AB,于是有CM⊥面ABDE,可得CM⊥ED.过M作MF⊥ED,则DE⊥面CFM,我们就得到面CDE⊥面CFM且交线为CF,然后过M作MH⊥CF,那么MH⊥面CDE。最后过点M作MO⊥EC于点O,并连接HO,则∠HOM为所求二面角M-EC-D的平面角。

由以上论述,可见作好线面垂直在求解空间的距离和角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尤其把握好这两点:一是确定中心平面α内的直线a(如例1 中的CD);怎样选定直线a呢?重要的一点就是看直线a是否和某些直线m(如例1中的AB)垂直,即充分利用已有的垂直关系。二是作(或找)出直线a垂直于另外一个平面,从而进一步达到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作出面面垂直。这里往往要尽量围绕相关点P(如例1中的点B)再作一直线n(如例1中的BE)与直线a垂直,于是因为直线a垂直m、n,就得到直线a垂直平面θ。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