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角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人教版数学...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角

2013-06-06 收藏

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直观认识角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五部分内容: 射线和直线的概念,角的概念,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与周角,画指定度数的角。在单元结束时,安排一次实践活动《怎样滚得远》。

1、从生活现象出发教学射线和直线,体会特征。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可以用尺度量。本册教材以线段为新知识的生长点,继续教学射线和直线。射线和直线都是把线段“无限延长”得到的几何图形,小学生理解“无限延长”往往有些困难,如果不能理解把线段无限延长,就难以建立射线和直线的表象。因此,教材在教学射线和直线时,作了如下安排。

(1) 从生活现象引入。

在一幅美丽的夜景图里有许多灯光,这些灯光各自从一点出发向天空射去,射得很远很远。结合文字介绍:这些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作射线。图形显示和文字描述相结合,引入了“射线”,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射线的特征——向一端无限地延长。

(2) 突出射线和直线的几何图形。

在学生对射线有了形象感知以后,继续引导他们观察数学现象,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射线: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配合这句话,教材画出一条线段,把线段的两个端点都涂上红色;其中一个端点保持不动,另一个端点随着线段无限延长。这样,学生就形成了射线的表象。

教材用类似的方法,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教学了直线。

以线段为生长点教学射线和直线,从有限到无限,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苏教版教材这种安排,曾经得到教材审定专家的充分肯定。

(3) 及时组织射线、直线和线段的比较。

射线、直线、线段是三种不同的几何图形,也是不同的概念。以线段为参照认识射线和直线以后,及时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三种图形的本质特征。

教材多次为学生创造比较的机会。如第16页通过“射线、直线和线段相比,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比较;第17页“想想做做”第1题识别七个图形中哪些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第2题结合画线段、射线和直线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也在安排学生进行比较;第25页练习四第1题指出图形中的线段、射线和直线,想想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又一次安排了比较活动。学生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在反复的比较中逐渐清晰、逐渐巩固、逐步完善。

(4) 教学与直线、线段有关的一些规律。

第16页让学生经过一点画直线,经过两点画直线,在画直线的活动中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第17页第4题中A点与B点之间有一条折线、一条线段和一条曲线,比较这三条线的长度,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些内容是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规定,在“空间与图形”领域里新增加的,都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并认识,而不是硬加给他们的知识。教材重视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不但举了两个实例,还要求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这样的例子。

2? 通过画角建立角的概念,教学相应的符号标记。

学生在二年级(下册)直观认识了角,知道了角各部分的名称,本单元在教学射线后,继续帮助学生建立有关角的初步概念。

作为平面图形,角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第17页例题对学生说“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可以组成一个角”。让学生通过画一画、看一看,理解对角的这种描述。教材要求学生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体会画的这个角的两条边都是射线,顶点是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在角的图形里面一段红色的弧线,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角是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是两条射线所夹的平面部分,从而使角的概念更清楚。例题里还教学了表示角的符号,学生认识了表示角的符号,便于表示,便于交流,也便于阅读,在后面的教学中经常使用表示角的符号。第17页第3题的三条射线有同一个端点,在这样的图中看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能使角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加强,复习了对直角、锐角、钝角的初步认识,也是对空间观念的一次培养机会。教学时要让学生分别指一指三个角的两条边和一个顶点,并用弧线表示看到的三个角。

3? 简要地讲解量角器的构造,示范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使用工具时的困难。

第18页例题中有一个角,要求学生用三角尺上的角去度量这个角的大小。用三角尺上的哪一个角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由于三角尺上角的大小不同,所以学生测量的结果和表达各不相同。这道例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并产生需要——为了准确测量角的大小,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

量角器是常用的度量角的大小的工具,教材第18页的下半部分教学计量角的单位和量角器的构造。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了解量角器的构造,对着量角器的图着重讲解计量单位“度”,并在量角器上用红线表示出1度角的大小。然后让学生分别从右边起和从左边起依次找出0°、20°、90°、135°、180°的刻度线。在找这些刻度线时,要让学生明白各是从量角器的哪边起的,刻度线上的刻度是多少,并在0°刻度线和另一条刻度线组成的角上用手指画一段弧线,体会度数与相应的角的大小。

第19页的例题教学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教材设计的教学活动线索是“图示方法—模仿操作—交流体会”。先用图表示怎样把量角器正确地放到要量的那个角上,并让学生说说这个角是多少度。再让学生照样子用量角器在教材上量一量。最后安排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量的。要指出的是,教材没有直接呈现使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希望学生在操作和交流时,体会并总结使用量角器的方法。

用量角器量角的练习由易到难地安排。学生量“想想做做”第1题中这些角的度数不会有困难,因为容易摆正量角器的位置,而且刻度线是从右往左看的。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学会使用量角器的方法。第4、5题中的量角要难一些,一是把量角器正确摆到角的上面比较难,二是有些刻度线要从左往右看。针对学习难点,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台阶。第4题已经把量角器摆到角的上面,学生只要选准0刻度线就能说出角的度数。教学这一题时,还要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量角器应该怎样摆到角的上面去。第5题在要量的那些角上各加了一个涂色的半圆,让学生在这些半圆的帮助下摆好量角器。教学这一题时,仍然要让学生说说怎样把量角器摆到角的上面。第6题从左往右第一幅图没有把量角器的中心对准角的顶点,第二幅图没有把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第三幅图没有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学生找到并改正这些错误,对使用量角器量角的正确方法会有更深切的体会,也是对这一段学习的一次小结。

第19~21页的“想想做做”里还有以下内容:(1) 分别度量三角尺上的各个角,记住每个角的度数。知道了三角尺上的各个角的度数,能便于测量或估计其他角的度数。(2) 角的大小是它的两条边叉开的程度,与画出的角边的长度没有关系。学生理解了这一点,他们对角的认识就准确了。(3)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90°,正三角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的各个角的大小分别相等,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图形的特点。(4) 初步估计角的度数。让学生凭借头脑里90°、60°、45°等角的大小,估计少先队队旗上一些角的度数,不要求他们估得很准确,但希望他们估计时的思考能有道理。

4? 在角的运动变化中教学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让学生探索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在二年级(下册)里,学生初步认识了锐角、直角和钝角,并知道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那时的认识,处在直观、初步的层面上。本单元里继续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建立在这些角的度数(即量化刻画)层面上;而平角和周角,都是本单元教学的新知识。

教材选择的学具是活动角,转动活动角的一条边,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活动角不仅能引出各种大小的角,而且能帮助学生发展对角的认识,加深对角的理解。

角还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在平面内旋转所形成的图形,这是从运动变化的视角对角的理解。教材利用活动角向学生渗透了这种运动变化的思想。

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又小于180°,既是这三种角的大小关系,更是这三种角概念的内涵。学生对钝角大于90°能够接受,对钝角小于180°要适当给予强化。平角和周角都是第一次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在平角和周角的图形上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感受平角和周角都是同一顶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平角的边是方向相反的两条射线,周角的边是重合在一起的两条射线。然后用量角器量出平角的度数,通过推算得出周角的度数。

在认识直角、平角和周角以后,教材安排学生研究它们间的大小关系。通过对大小关系的研究,一方面能整理学到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加强对这些角的理解。教材鼓励学生的研究方式多样化:可以借助直观图形,凭直觉说出相互关系,也可以通过180÷90、360÷90这些计算发现关系。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各种大小的角,“想想做做”里安排了丰富的学习活动。如在物体的表面上找到认识的角;在钟面上观察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对折圆形的纸,折出直角,打开成平角和周角等。

5? 根据度数,选用适宜的工具画角。

第23页的例题要画一个60°的角。由于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尺上有一个角是60°,又认识了量角器,所以画角的时候必然会选用不同的工具。教材不规定用什么工具画,只要能画出60°的角,使用什么工具都可以。通过自己动手画角和学生间的交流,他们能够明白在画30°、45°、60°、90°这些角时,用三角尺比较方便,画其他度数的角,用量角器比较好。第27页的第9题说出一副三角尺拼成的角的度数,设计这道题有三个目的:一是进一步加强对角的认识。两块三角尺拼起来,原来的两个较小的角拼成一个较大的角。较大角的顶点在哪里?两条边在哪里?这些问题涉及的是角的概念。二是巩固三角尺上各个角度数的记忆。拼成的角是多少度不是用量角器量的,而是通过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计算的。三是让有条件的学生体会用三角尺不但能直接画出30°、45°、60°、90°的角,还能画出一些其他度数的角。一般说,度数是15或15的倍数的角,都可以用三角尺画出来。

学生有用量角器量角的经验,学习用量角器画角不会有多大困难。第23页例题鼓励学生先画一画,再交流画法。部分学生看了例题的图,也能懂得方法。“试一试”让学生画40°、70°、135°的角,巩固使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第27页第8题量出方向板上任意两个方向间的夹角,既练习了量角的方法,又进一步体会了各方向之间的关系。

6? 实践活动《怎样滚得远》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修正自己的猜想。

圆柱形的物体在斜坡上会向下滚动,到达斜坡底部时还会沿着地面继续滚动一段距离,这些都是学生的生活常识。多数学生还有这种猜想:斜坡越陡(即斜坡与地面的夹角越大),物体到达斜坡底部后沿着地面滚动得越远。这个猜想是不是正确?物体在地面上滚动的距离与斜坡的坡度有什么关系?教材安排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修正原来的猜想并进行探究。

教材指导学生进行四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斜坡与地面的夹角分别是30°、45°、60°以及学生自选的度数。记录各次实验获得的数据,再比较各次实验中物体滚动的平均距离,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设计这次实践活动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地对待问题的态度,纠正对一件熟悉事情的不正确猜想;二是提高收集、整理、应用信息的能力;三是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

在学生实验时,要提醒他们把圆柱形物体放在斜坡的顶部,不能一会儿摆得高、一会儿摆得矮;要让物体自动地滚下去,不能用手推,也不能用手挡;要体会每次实验为什么求出三次滚动距离的平均数。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