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也应重视创造教育_课题研究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数学课程也应重视创造教育
首页>数学教研>课题研究>数学课程也应重视创造教育

数学课程也应重视创造教育

2015-12-29 收藏

摘要:

当今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只有创新型人才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而数学课程的严谨性让人似乎觉得它离创造很远,本文所谈的创造不是指发明创造出某种先进的东西或理论,而是一种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为今后的创造打基础。会创造的人的必然有其内在原因,我想这就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在数学课程中是完全可以培养的。本文首先谈谈数学课程中也能培养创造能力的一些因素,并从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了在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些措施和体会。

关键词:创造教育、非智力因素、质疑、猜想

正文:

创造性活动存在于任何学科之中,因此在数学课程中也应重视创造教育。由于数学学科的严谨性、问题结果的唯一性及有限的开放性,让广大教师感到数学离创造很遥远。因而在教学中不够重视数学的创造性教育。事实上,数学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力资源。

数学课程中的创造教育离不开智力因素、情感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1、创造的智力因素。

创造的智力因素包括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等多种因素。

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就在于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因为创造性活动需要充分占有资料、广泛吸取前人经验。在数学教学中,经常需要对学具、挂图、实物模型等进行观察,这就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良好契机。观察力是创造力的基础,而想像力是创造力的翅膀。数学中的许多发明一般总是先给出一个猜想,然后再进行证明。没有丰富的想像力,再多的知识也可能成为一潭死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多让学生猜想。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如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等是创造活动的思维特征。

2、创造的情感因素。

创造的情感因素包括意志品质、兴趣动机和情操培养。

数学创造的实质是对前人的超越,对现实的超越。打破某些固有观念,时常可能出现挫折,需要有百折不回的坚强意志,要有逆风而上的勇气,要有敢于向传统挑战的气概。在数学创造中,足够的勇气、坚强的意志、一往无前的精神,具备这些品质,都需要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和情感。如陈景润正是怀着攀登数学高峰的渴望,日夜沉浸在枯燥无味的推算中,用过的稿纸装了几麻袋,终于在验证“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上走在了最前面,离“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只有一步之遥。再如华罗庚热爱数学,可惜少年时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他不得不退学去当店员,一边工作一边自学。18岁时,他又染上伤寒病,与死神搏斗半年,虽然活了下来,但却留下终身残疾——右腿瘸了。但他没有放弃,凭着顽强的意志,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数学家。

3、创造的社会文化因素。

创造的社会文化因素主要是指集体间的合作。

在数学学习中,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不仅可提高交流的速率,更重要的是相互启迪,即“思维的碰撞最容易擦出创造的火花”。有效的合作将增强创造的机率。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教育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探索。

1、创建有利于创新的课堂环境。

只有在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才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形成创新的思维和创造的能力。没有民主的氛围,许多学生就可能不敢去想、不敢猜,即使想到一点什么,猜到一点什么也不想讲、不敢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大脑经常产生α脑电波,容易对有兴趣的事入迷,是最适合创造的状态。

创建有利于创新的课堂环境,包括:(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活跃、宽松、高效的课堂气氛;(2)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以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3)作出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的评价;(4)帮助学生之间形成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关系。

2、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大胆地猜想。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大胆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戈登德莱顿说,“一个新的想法是老要素的新组合”。由此可见,拥有丰富的信息,并且善于组合它们是创造者产生新思想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大胆进行猜想,并以此猜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迁移、综合、灵活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猜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造能力。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千万不可对猜错了的学生泼冷水,可以问他是怎样猜的,引导他们去发现自己猜错了,有时却可能导致另外的发现,也许是更好的发现。多次错误的或浅显的猜想使得导致正确和深刻的发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培养创新思维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求异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发散性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联系,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环节。实验证明,班级集体讨论方式、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方式。例如,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鼓励学生自编应用题,以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在数学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多问一些:“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4、提倡学生质疑问难,不迷信权威(书本、教师和好学生)。

质疑能够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在前人经验和智慧的基础上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质疑是创新的突破口,因为有疑才有思,有思能启新。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施创造教育,老师还应帮助学生打破传统权威意识,不把集体或个人的意见强加给某个人。迷信书本,绝对相信教师,顺从好学生的想法,这些都是学生的传统权威意识,其后果是使学生失去了自由思考的习惯和对过去的反思。例如在教学32+56时,我们往往引导学生这样想:30+50=80,2+6=8,80+8=88。而学生更倾向于用笔算的方法想:2+6=8,3+5=8,所以结果是88,对此我们不应否定。

5、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如三年级教材中要求学生在方格纸上画指定面积的图形,一般同学只想到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但当小组中有一人画出不规则图形时,其他同学会马上效仿,画出不同的不规则图形。这就是一人的创新给了别人打开创造之门的钥匙。

6、多开展创造性的数学实践活动,鼓励学生“ have a try”。

创造能力来自实践。要重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灵活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掌握的基本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国标本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实践活动,我们应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带领学生共同实践,这样做,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入社会实践,服务于生话,真正体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同时,我们可设计一些更富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学习平移后,让学生自行设计美丽的花边。

7、在培养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还要培养优良的非智力因素。

大家都知道:创造力高的人,不一定最终能成为创造者。真正有作为的创造者,必须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即非智力因素。有研究表明,创造能力强的儿童大多具备如下特征:富有责任感、感情丰富、有决心、勤奋、富有想象力、依赖性小、自行学习尝试困难、兴趣广泛、独立学习与生活、沉思而不盲从。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些品质。

在人的各种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往往发挥着比智力因素更为重要的作用。持久的兴趣、坚韧的意志、良好的自信心、锐志的进取心等等这些都是创造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富于智慧的,优秀的教师定会让他们懂得:勤奋能使你的智慧、你的潜能焕发出来。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运气好,优秀的教师会让他们懂得:有坚强毅力的人的运气总不会太坏,只要努力就会有所成功。

综上所述,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渗透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利用课外一切资源,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新世纪的中国培养出更多的创造型人才。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