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考数学备考练习题:梯形_题型归纳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2016中考数学备考练...
首页>学习园地>题型归纳>2016中...

2016中考数学备考练习题:梯形

2015-12-28 收藏

同学们都在忙碌地复习自己的功课,为了帮助大家能够在考前对自己多学的知识点有所巩固,下文整理了这篇2016中考数学备考练习题,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选择题

1. (2014山东烟台,第7题3分)如图,已知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AD=3,梯形中位线EF与对角线BD相交于点M,且BDCD,则MF的长为()

A. 1.5 B. 3 C. 3.5 D. 4.5

考点:等腰梯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中30锐角的性质,梯形及三角形的中位线.

分析: 根据等腰梯形的性质,可得ABC与C的关系,ABD与ADB的关系,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BD与ADB的关系,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C的长,再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可得答案.

解答:已知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AD=3,

ABC=C,ABD=ADB,ADB=BDC.ABD=CBD,C=2DBC.

∵BDCD,BDC=90,DBC=C=30,BC=2DC=23=6.

∵EF是梯形中位线,MF是三角形BCD的中位线,MF=BC= 6=3,

2.(2014湖南怀化,第5题,3分)如图,已知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DC,AC与BD相交于点O,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 △ABC≌△DCB B. △AOD≌△COB C. △ABO≌△DCO D. △ADB≌△DAC

考点: 等腰梯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分析: 由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DC,可得ABC=DCB,BAD=CDA,易证得△ABC≌△DCB,△ADB≌△DAC;继而可证得ABO=DCO,则可证得△ABO≌△DCO.

解答: 解:A、∵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DC,

ABC=DCB,

在△ABC和△DCB中,

△ABC≌△DCB(SAS);故正确;

B、∵AD∥BC,

△AOD∽△COB,

∵BCAD,

△AOD不全等于△COB;故错误;

C、∵△ABC≌△DCB,

ACB=DBC,

∵ABC=DCB,

ABO=DCO,

在△ABO和△DCO中,

△ABO≌△DCO(AAS);故正确;

D、∵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DC,

BAD=CDA,

在△ADB和△DAC中,

3. (2014山东淄博,第7题4分)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对角线AC、DB相交于点P,BAC=CDB=90,AB=AD=DC.则cosDPC的值是()

A. B. C. D.

考点: 等腰梯形的性质.

分析: 先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DAB+BAC=180,AD∥BC,故可得出DAP=ACB,ADB=ABD,再由AB=AD=DC可知ABD=ADB,DAP=ACD,所以DAP=ABD=DBC,再根据BAC=CDB=90可知,3ABD=90,故ABD=30,再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DPC的度数,进而得出结论.

解答: 解:∵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DAB+BAC=180,AD∥BC,

DAP=ACB,ADB=ABD,

∵AB=AD=DC,

ABD=ADB,DAP=ACD,

DAP=ABD=DBC,

∵BAC=CDB=90,

3ABD=90,

ABD=30,

在△ABP中,

∵ABD=30,BAC=90,

APB=60,

4.(2014浙江宁波,第8题4分)如图,梯形ABCD中,AD∥BC,ACD=90,AB=2,DC=3,则△ABC与△DCA的面积比为( )

A. 2:3 B. 2:5 C. 4:9 D. :

考点: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分析: 先求出△CBA∽△ACD,求出 = ,COSACBCOSDAC= ,得出△ABC与△DCA的面积比= .

解答: 解:∵AD∥BC,

ACB=DAC

又∵ACD=90,

△CBA∽△ACD

AB=2,DC=3,

COSACB= = ,

COSDAC= =

∵△ABC与△DCA的面积比= ,

5. (2014湘潭,第3题,3分)如图,AB是池塘两端,设计一方法测量AB的距离,取点C,连接AC、BC,再取它们的中点D、E,测得DE=15米,则AB=()米.

(第1题图)

A. 7.5 B. 15 C. 22.5 D. 30

考点: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分析: 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得出AB=2DE,代入即可求出答案.

解答: 解:∵D、E分别是AC、BC的中点,DE=15米,

6.(2014德州,第7题3分)如图是拦水坝的横断面,斜坡AB的水平宽度为12米,斜面坡度为1:2,则斜坡AB的长为()

A. 4 米 B. 6 米 C. 12 米 D. 24米

考点: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坡度坡角问题.

分析: 先根据坡度的定义得出BC的长,进而利用勾股定理得出AB的长.

解答: 解:在Rt△ABC中,∵ =i= ,AC=12米,

BC=6米,

7. (2014广西贺州,第9题3分)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CA平分BCD,B=60,若AD=3,则梯形ABCD的周长为()

A. 12 B. 15 C. 12 D. 15

考点: 等腰梯形的性质.

分析: 过点A作AE∥CD,交BC于点E,可得出四边形ADCE是平行四边形,再根据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EB=BCD=60,由三角形外角的定义求出EAC的度数,故可得出四边形ADEC是菱形,再由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得出△ABE是等边三角形,由此可得出结论.

解答: 解:过点A作AE∥CD,交BC于点E,

∵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B=60,

AD∥BC,

四边形ADCE是平行四边形,

AEB=BCD=60,

∵CA平分BCD,

ACE=BCD=30,

∵AEB是△ACE的外角,

AEB=ACE+EAC,即60=30EAC,

EAC=30,

AE=CE=3,

四边形ADEC是菱形,

∵△ABE中,AEB=60,

△ABE是等边三角形,

AB=BE=AE=3,

8.(2014襄阳,第10题3分)如图,梯形ABCD中,AD∥BC,DE∥AB,DE=DC,C=80,则A等于()

A. 80 B. 90 C. 100 D. 110

考点: 梯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

分析: 根据等边对等角可得DEC=80,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DEC=80,A=180﹣80=100.

解答: 解:∵DE=DC,C=80,

DEC=80,

∵AB∥DE,

DEC=80,

9.(2014台湾,第3题3分)如图,梯形ABCD中,AD∥BC,E点在BC上,且AEBC.若AB=10,BE=8,DE=6 ,则AD的长度为何?()

A.8 B.9 C.62 D.63

分析: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出AE,再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DAE=90,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解:∵AEBC,

AEB=90,

∵AB=10,BE=8,

AE=AB2-BE2=102-82=6,

∵AD∥BC,

10. (2014年广西钦州,第10题3分)如图,等腰梯形ABCD的对角线长为13,点E、F、G、H分别是边AB、BC、CD、DA的中点,则四边形EFGH的周长是()

A. 13 B. 26 C. 36 D. 39

考点: 等腰梯形的性质;中点四边形.

分析: 首先连接AC,BD,由点E、F、G、H分别是边AB、BC、CD、DA的中点,可得EH,FG,EF,GH是三角形的中位线,然后由中位线的性质求得答案.

解答: 解:连接AC,BD,

∵等腰梯形ABCD的对角线长为13,

AC=BD=13,

∵点E、F、G、H分别是边AB、BC、CD、DA的中点,

EH=GF=BD=6.5,EF=GH=AC=6.5,

二.填空题

1. ( 2014广西玉林市、防城港市,第17题3分)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C=90,A=120,AD=2,BD平分ABC,则梯形ABCD的周长是 7+ .

考点: 直角梯形.

分析: 根据题意得出AB=AD,进而得出BD的长,再利用在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进而求出CD以及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C的长,即可得出梯形ABCD的周长.

解答: 解:过点A作AEBD于点E,

∵AD∥BC,A=120,

ABC=60,ADB=DBC,

∵BD平分ABC,

ABD=DBC=30,

ABE=ADE=30,

AB=AD,

AE= AD=1,

DE= ,则BD=2 ,

∵C=90,DBC=30,

DC= BD= ,

BC= = =3,

梯形ABCD的周长是:AB+AD+CD+BC=2+2+ +3=7+ .

2. (2014扬州,第13题,3分)如图,若该图案是由8个全等的等腰梯形拼成的,则图中的1= 67.5 .

(第1题图)

考点: 等腰梯形的性质;多边形内角与外角

分析: 首先求得正八边形的内角的度数,则1的度数是正八边形的度数的一半.

解答: 解:正八边形的内角和是:(8﹣2)180=1080,

则正八边形的内角是:10808=135,

3. (2014扬州,第14题,3分)如图,△ABC的中位线DE=5cm,把△ABC沿DE折叠,使点A落在边BC上的点F处,若A、F两点间的距离是8cm,则△ABC的面积为 40 cm3.

(第2题图)

考点: 翻折变换(折叠问题);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分析: 根据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点连线,可得AF即是△ABC的高,再由中位线的性质求出BC,继而可得△ABC的面积.

解答: 解:∵DE是△ABC的中位线,

DE∥BC,BC=2DE=10cm;

由折叠的性质可得:AFDE,

4. (2014黑龙江龙东,第3题3分)如图,梯形ABCD中,AD∥BC,点M是AD的中点,不添加辅助线,梯形满足 AB=DC(或ABC=DCB、D)等 条件时,有MB=MC(只填一个即可).

考点: 梯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专题: 开放型.

分析: 根据题意得出△ABM≌△△DCM,进而得出MB=MC.

解答: 解:当AB=DC时,∵梯形ABCD中,AD∥BC,

则D,

∵点M是AD的中点,

AM=MD,

在△ABM和△△DCM中,

△ABM≌△△DCM(SAS),

MB=MC,

同理可得出:ABC=DCB、D时都可以得出MB=MC,

5. (2014青岛,第13题3分)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2,BCD=60,对角线AC平分BCD,E,F分别是底边AD,BC的中点,连接EF.点P是EF上的任意一点,连接PA,PB,则PA+PB的最小值为 2 .

考点: 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等腰梯形的性质.

分析: 要求PA+PB的最小值,PA、PB不能直接求,可考虑转化PA、PB的值,从而找出其最小值求解.

解答: 解:∵E,F分别是底边AD,BC的中点,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B点关于EF的对称点C点,

AC即为PA+PB的最小值,

∵BCD=60,对角线AC平分BCD,

ABC=60,BCA=30,

BAC=90,

∵AD=2,

6. (2014攀枝花,第16题4分)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E平分ABC交CD于E,且BECD,CE:ED=2:1.如果△BEC的面积为2,那么四边形ABED的面积是 .

考点: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梯形.

分析: 首先延长BA,CD交于点F,易证得△BEF≌△BEC,则可得DF:FC=1:4,又由△ADF∽△BCF,根据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可求得△ADF的面积,继而求得答案.

解答: 解:延长BA,CD交于点F,

∵BE平分ABC,

EBF=EBC,

∵BECD,

BEF=BEC=90,

在△BEF和△BEC中,

△BEF≌△BEC(ASA),

EC=EF,S△BEF=S△BEC=2,

S△BCF=S△BEF+S△BEC=4,

∵CE:ED=2:1

DF:FC=1:4,

∵AD∥BC,

△ADF∽△BCF,

=( )2= ,

S△ADF= 4= ,

7.(2014湖北黄石,第14题3分)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B∥CD,D=45,AB=1,CD=3,BE∥AD交CD于E,则△BCE的周长为 .

第1题图

考点: 等腰梯形的性质.

分析: 首先根据等腰梯形的性质可得C=45,进而得到EBC=90,然后证明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可得AB=DE=1,再得EC=2,然后再根据勾股定理可得BE长,进而得到△BCE的周长.

解答: 解:∵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C=45,

∵EB∥AD,

BEC=45,

EBC=90,

∵AB∥CD,BE∥AD,

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

AB=DE=1,

∵CD=3,

EC=3﹣1=2,

∵EB2+CB2=EC2,

EB=BC= ,

三.解答题

1. (2014年江苏南京,第19题)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过点E作EF∥AB,交BC于点F.

(1)求证:四边形DBFE是平行四边形;

(2)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DBEF是菱形?为什么?

(第1题图)

考点:三角形的中位线、菱形的判定

分析:(1)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可得DE∥BC,然后根据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证明;

(2)根据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证明.

(1)证明:∵D、E分别是AB、AC的中点,

DE是△ABC的中位线,DE∥BC,又∵EF∥AB,四边形DBFE是平行四边形;

(2)解答:当AB=BC时,四边形DBEF是菱形.

理由如下:∵D是AB的中点,BD= AB,∵DE是△ABC的中位线,

DE= BC,∵AB=BC,BD=DE,又∵四边形DBFE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DBFE是菱形.

2. (2014乐山,第21题10分)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DC=90,B=30,CEAB,垂足为点E.若AD=1,AB=2 ,求CE的长.

考点: 直角梯形;矩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直角三角形..

分析: 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关系得出BH的长,进而得出BC的长,即可得出CE的长.

解答: 解:过点A作AHBC于H,则AD=HC=1,

在△ABH中,B=30,AB=2 ,

cos30= ,

即BH=ABcos30=2 =3,

3. (2014攀枝花,第19题6分)如图,在梯形OABC中,OC∥AB,OA=CB,点O为坐标原点,且A(2,﹣3),C(0,2).

(1)求过点B的双曲线的解析式;

(2)若将等腰梯形OABC向右平移5个单位,问平移后的点C是否落在(1)中的双曲线上?并简述理由.

考点: 等腰梯形的性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坐标与图形变化-平移.

分析: (1)过点C作CDAB于D,根据等腰梯形的性质和点A的坐标求出CD、BD,然后求出点B的坐标,设双曲线的解析式为y= (k0),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解答;

(2)根据向右平移横坐标加求出平移后的点C的坐标,再根据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判断.

解答: 解:(1)如图,过点C作CDAB于D,

∵梯形OABC中,OC∥AB,OA=CB,A(2,﹣3),

CD=2,BD=3,

∵C(0,2),

点B的坐标为(2,5),

设双曲线的解析式为y= (k0),

则 =5,

解得k=10,

双曲线的解析式为y= ;

(2)平移后的点C落在(1)中的双曲线上.x k b 1 . c o m

理由如下:点C(0,2)向右平移5个单位后的坐标为(5,2),

4. (2014黑龙江龙东,第26题8分)已知△ABC中,M为BC的中点,直线m绕点A旋转,过B、M、C分别作BDm于D,MEm于E,CFm于F.

(1)当直线m经过B点时,如图1,易证EM= CF.(不需证明)

(2)当直线m不经过B点,旋转到如图2、图3的位置时,线段BD、ME、CF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猜想,并选择一种情况加以证明.

考点: 旋转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梯形中位线定理..

分析: (1)利用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得出ME∥CF,进而利用中位线的性质得出即可;

(2)根据题意得出图2的结论为:ME= (BD+CF),图3的结论为:ME= (CF﹣BD),进而利用△DBM≌△KCM(ASA),即可得出DB=CK DM=MK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 解:(1)如图1,

∵MEm于E,CFm于F,

ME∥CF,

∵M为BC的中点,

E为BF中点,

ME是△BFC的中位线,

EM= CF.

(2)图2的结论为:ME= (BD+CF),

图3的结论为:ME= (CF﹣BD).

图2的结论证明如下:连接DM并延长交FC的延长线于K

又∵BDm,CFm

BD∥CF

DBM=KCM

在△DBM和△KCM中

△DBM≌△KCM(ASA),

DB=CK DM=MK

由题意知:EM= FK,

ME= (CF+CK)= (CF+DB)

图3的结论证明如下:连接DM并延长交FC于K

又∵BDm,CFm

BD∥CF

MBD=KCM

在△DBM和△KCM中

△DBM≌△KCM(ASA)

DB=CK,DM=MK,

提供的2016中考数学备考练习题,是我们精心为大家准备的,希望大家能够合理的使用!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