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教学实录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 三角形...

《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教学实录

2015-12-25 收藏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着重介绍了三角形的三种特殊线段,已学过的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线段的中点、角的平分线等知识是学习本节新知识的基础,其中三角形的高学生从小学起已开始接触,教材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从高入手,利用图形,给高作了具体定义,使学生了解三角形的高为线段,进而引出三角形的另外几种特殊线段中线、角平分线。通过本节内容学习,可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与垂线、角平分线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学习作图、观察与探究,会发现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都各自交于一点,这为以后三角形的内心、外心等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另外,本节内容也是日后学习等腰三角形等特殊三角形的垫脚石。故学好本节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基本作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等。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观察、画、折等实践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过程,认识三角形的高线、角平分线、中线;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高线、角平分线、中线,通过画图、折纸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会交于一点.

(2)过程方法目标:经历画、折等实践操作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及创新精神.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发展应用和自主探究意识,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学生作图、观察、比较、描述图形等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图形中蕴含的规律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及大担探究新知识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概念, 会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2)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交于一点 1)三角形平分线与角平分线的区别,三角形的高与垂线的区别.2)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3)不同的三角形三条高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画钝角三角形的高

教学方法:先学后导教学法、ABCA教学法、 激励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文:让学生阅读课文P65-66。

二、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引出新知。用多媒体进行生活实例演示:人字型屋顶钢架、风筝骨架,并从中抽象出数学图形,引出三角形中的特殊线段。出示课题:三角形的高 ;中线与角平分线。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例引出新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师生行为:

生:欣赏图片,师: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取数学图形。

三、讲授新课:

1、探究三角形的高

(1) 利用多媒体画三角形,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作对边的垂线,并给出三角形高的概念。师生行为:教师讲解,学生理解。

设计意图:

概括.理解三角形的高,使学生准确把握三角形高的概念,有助于新知识的解决,并且发展学生的观察与语言表达能力。

师:三角形的高是线段,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那么能画出 边的高吗?

(2)做一做

让学生用准备的锐角三角形纸片作出三边上的高。

师:要想作 另两边上的高,我们应先知道过一个顶点如何作它对边的垂线?

生A:可以利用折纸的方法,对折直线所在的纸片,使直线重合折痕过对边所对的顶点,这条折痕就是过已知点垂直于已知直线的垂线。(A同学一边叙述.一边演示)

生B:也可以用三角尺来画,把三角尺的一条直线边与已知直线重合,移动三角尺使它的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画直线,这样既可以画出过点并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线段。

生C:也可以利用量角器来画。

设计意图:

通过折或画出三角形的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作图能力,发展其空间观念。

(3)议一议(分四人一组)

提问,如果用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纸片,你能通过折或画的方法找到它们的高吗?它们的高有几条?它们又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看哪一个小组做得最快;发现的结论多。)

师生行为:学生操作;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使学生理解:

〈1〉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内,且相交于一点。

〈2〉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高在三角形内(即斜边上的高)而另两条高恰好是它的两条直角边,三条高相交于直角顶点。

〈3〉钝角三角形的一条在三角形内,而另两条高在三角形外(这一点用多媒体演示)而它们的高不相交,但高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一点。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交流;经历知识的发展形成过程体验了发现知识的快乐,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4)课堂练习:P66练习 1、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练习,对三角形高的的有关知识加以巩固,让学生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探究三角形的中线

(1)你能将 分为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吗?(引出三角形的中线)

师生行为:让学生小组探究并描述方法,师适当修正。

生A:过三角形的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

生B:过三角形的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连线。

师修正后并给出三角形中线的定义。

设计意图:

通过解决 面积问题,由三角形高自然引入三角形的中线,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

(2)做一做

你能画出三角形所有的中线吗?观那么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中线呢?观察你们所作的图形,你又有哪些发现?小组合作交流。

师生行为:学生动手操作 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生A:画中线时用折纸。

生B:画中线时用刻度尺。

学生活动后教师归纳:

一个三角形有三条中线,它们在三角形的内部相交于一点。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继续动手实验,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与人合作。

3、探究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1)学生活动

〈1〉以四个学生为一个小组。

〈2〉在一张纸上画一个三角形,然后画它内角的平分线。

师生行为:

学生动手做 讨论 归纳 教师指导。

生A:我画了一个三角形,然后用量角器测出一个内角的度数,再画一条射线,使它平分这个角,这样,这条射线就是这个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

生B:(1)组同学讨论的问题,应该画一条线段,使它平分这个内角,因为刚才观察移动过程中形成的都是线段,所以三角形的内角的平分线应该是线段。

生C:通过折纸的方法可以得到这个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师总结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定义。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识,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学习作铺垫。

(2)做一做

小组讨论:在每个三角形中有几条角平分线?角平分线的位置关系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指导总结。

生A:任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角平分线且它们都在三角形的内部。

生B:任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归纳能力。

(3)课堂练习:P66练习 2、

设计意图:

重点考察学生 1)对三角形中线与角平分线定义的理解及运用;

2)对图形的观察能力及数形结合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感悟反思:

学生自主小结,交流在本课学习中的体会、收获,交流学习过程中体验与感受,以及可能存在的困惑,师生合作共同完成课堂小结.

(辅以几何画板动画来演示,加深学生对这三种重要线段的理解)

五、课外作业:P69习题7.1, 3、4、6

六、板书设计

7.1.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三角形的高线

三角形的中线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基本图形:

性质:

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

七、教学反思:

七年级的学生具有爱动手、争强好胜等特点,喜欢折纸等学习方式。同时他们性格中也有不稳定因素,容易窥豹一斑,想当然。但在他们身上已初步形成了合作交流、敢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 学生之间互评、互动的气氛。

我本着以学生为本,实施开放式教学,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基本理念。改变过去教师灌输知识传输为倾向。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新课堂的实践活动。例如: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后,引导学生及时比较它们的异同点,以免混淆,建立了求同存异的思想。学生在得到了任意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中线交于一点,且在三角形的内部,这一规律后,就轻易认为三条高线也适用此规律。教师抓住学生的惯性心理,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发现新问题,从而解决它。锻炼了学生要以严谨的态度学习科学知识,提高主动探索、善于发现、敢于实践的能力,培养了 身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有利于潜能的挖掘与发展。 教学流程通顺流畅、清新自然,注重双基,突出重点,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先学后导教学法、ABCA教学法、 激励教学法 等,真正起到了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学生经历了操作、观察、归纳、猜想、再探索等学习过程,真正扮演了教学过程的主角,在操作中感悟数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新型师生关系和新课程教育理念。

不足之处:个别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有待进一步提高。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