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5
收藏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着重介绍了三角形的三种特殊线段,已学过的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线段的中点、角的平分线等知识是学习本节新知识的基础,其中三角形的高学生从小学起已开始接触,教材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从高入手,利用图形,给高作了具体定义,使学生了解三角形的高为线段,进而引出三角形的另外几种特殊线段中线、角平分线。通过本节内容学习,可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与垂线、角平分线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学习作图、观察与探究,会发现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都各自交于一点,这为以后三角形的内心、外心等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另外,本节内容也是日后学习等腰三角形等特殊三角形的垫脚石。故学好本节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基本作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等。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观察、画、折等实践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过程,认识三角形的高线、角平分线、中线;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高线、角平分线、中线,通过画图、折纸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会交于一点.
(2)过程方法目标:经历画、折等实践操作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及创新精神.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发展应用和自主探究意识,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学生作图、观察、比较、描述图形等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图形中蕴含的规律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及大担探究新知识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概念, 会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2)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交于一点 1)三角形平分线与角平分线的区别,三角形的高与垂线的区别.2)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3)不同的三角形三条高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画钝角三角形的高
教学方法:先学后导教学法、ABCA教学法、 激励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文:让学生阅读课文P65-66。
二、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引出新知。用多媒体进行生活实例演示:人字型屋顶钢架、风筝骨架,并从中抽象出数学图形,引出三角形中的特殊线段。出示课题:三角形的高 ;中线与角平分线。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例引出新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师生行为:
生:欣赏图片,师: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取数学图形。
三、讲授新课:
1、探究三角形的高
(1) 利用多媒体画三角形,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作对边的垂线,并给出三角形高的概念。师生行为:教师讲解,学生理解。
设计意图:
概括.理解三角形的高,使学生准确把握三角形高的概念,有助于新知识的解决,并且发展学生的观察与语言表达能力。
师:三角形的高是线段,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那么能画出 边的高吗?
(2)做一做
让学生用准备的锐角三角形纸片作出三边上的高。
师:要想作 另两边上的高,我们应先知道过一个顶点如何作它对边的垂线?
生A:可以利用折纸的方法,对折直线所在的纸片,使直线重合折痕过对边所对的顶点,这条折痕就是过已知点垂直于已知直线的垂线。(A同学一边叙述.一边演示)
生B:也可以用三角尺来画,把三角尺的一条直线边与已知直线重合,移动三角尺使它的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画直线,这样既可以画出过点并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线段。
生C:也可以利用量角器来画。
设计意图:
通过折或画出三角形的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作图能力,发展其空间观念。
(3)议一议(分四人一组)
提问,如果用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纸片,你能通过折或画的方法找到它们的高吗?它们的高有几条?它们又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看哪一个小组做得最快;发现的结论多。)
师生行为:学生操作;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使学生理解:
〈1〉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内,且相交于一点。
〈2〉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高在三角形内(即斜边上的高)而另两条高恰好是它的两条直角边,三条高相交于直角顶点。
〈3〉钝角三角形的一条在三角形内,而另两条高在三角形外(这一点用多媒体演示)而它们的高不相交,但高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一点。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交流;经历知识的发展形成过程体验了发现知识的快乐,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4)课堂练习:P66练习 1、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练习,对三角形高的的有关知识加以巩固,让学生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探究三角形的中线
(1)你能将 分为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吗?(引出三角形的中线)
师生行为:让学生小组探究并描述方法,师适当修正。
生A:过三角形的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
生B:过三角形的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连线。
师修正后并给出三角形中线的定义。
设计意图:
通过解决 面积问题,由三角形高自然引入三角形的中线,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
(2)做一做
你能画出三角形所有的中线吗?观那么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中线呢?观察你们所作的图形,你又有哪些发现?小组合作交流。
师生行为:学生动手操作 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生A:画中线时用折纸。
生B:画中线时用刻度尺。
学生活动后教师归纳:
一个三角形有三条中线,它们在三角形的内部相交于一点。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继续动手实验,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与人合作。
3、探究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1)学生活动
〈1〉以四个学生为一个小组。
〈2〉在一张纸上画一个三角形,然后画它内角的平分线。
师生行为:
学生动手做 讨论 归纳 教师指导。
生A:我画了一个三角形,然后用量角器测出一个内角的度数,再画一条射线,使它平分这个角,这样,这条射线就是这个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
生B:(1)组同学讨论的问题,应该画一条线段,使它平分这个内角,因为刚才观察移动过程中形成的都是线段,所以三角形的内角的平分线应该是线段。
生C:通过折纸的方法可以得到这个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师总结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定义。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识,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学习作铺垫。
(2)做一做
小组讨论:在每个三角形中有几条角平分线?角平分线的位置关系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指导总结。
生A:任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角平分线且它们都在三角形的内部。
生B:任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归纳能力。
(3)课堂练习:P66练习 2、
设计意图:
重点考察学生 1)对三角形中线与角平分线定义的理解及运用;
2)对图形的观察能力及数形结合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感悟反思:
学生自主小结,交流在本课学习中的体会、收获,交流学习过程中体验与感受,以及可能存在的困惑,师生合作共同完成课堂小结.
(辅以几何画板动画来演示,加深学生对这三种重要线段的理解)
五、课外作业:P69习题7.1, 3、4、6
六、板书设计
7.1.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三角形的高线
三角形的中线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基本图形:
性质:
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
七、教学反思:
七年级的学生具有爱动手、争强好胜等特点,喜欢折纸等学习方式。同时他们性格中也有不稳定因素,容易窥豹一斑,想当然。但在他们身上已初步形成了合作交流、敢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 学生之间互评、互动的气氛。
我本着以学生为本,实施开放式教学,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基本理念。改变过去教师灌输知识传输为倾向。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新课堂的实践活动。例如: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后,引导学生及时比较它们的异同点,以免混淆,建立了求同存异的思想。学生在得到了任意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中线交于一点,且在三角形的内部,这一规律后,就轻易认为三条高线也适用此规律。教师抓住学生的惯性心理,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发现新问题,从而解决它。锻炼了学生要以严谨的态度学习科学知识,提高主动探索、善于发现、敢于实践的能力,培养了 身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有利于潜能的挖掘与发展。 教学流程通顺流畅、清新自然,注重双基,突出重点,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先学后导教学法、ABCA教学法、 激励教学法 等,真正起到了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学生经历了操作、观察、归纳、猜想、再探索等学习过程,真正扮演了教学过程的主角,在操作中感悟数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新型师生关系和新课程教育理念。
不足之处:个别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有待进一步提高。
指数函数1新人教版高中(必修1)
2016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名校学案课件1.3.1-1.3.2(4份)
2016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名校学案课件1.1.3(2份)
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2新人教版(必修1)
2016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ppt章末复习课件 章末检测(3份)
指数函数2新人教版高中(必修1)
2016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名校学案课件2.2.1-2.2.2(4份)
3.2.2函数模型应用实例2新人教版高中(必修1)
2.6 指数函数新人教版高中(必修1)
2016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1-3章学案 阶段质量检测(6份)
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新人教版(必修1)
2016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模块复习课件 模块综合检测(2份)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二)新人教版高中(必修1)
2.8 对数函数新人教版高中(必修1)
2016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学参考课件2.1.1-2.1.2(6份)
人教A版必修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第一课时)
2016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学参考课件2.2.1-2.3(9份)
新人教A版(必修1)3.1《函数与方程》(第2课时)ppt课件
新人教A版(必修1)2.3《幂函数》ppt课件之三
2.2.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新人教版高中(必修1)2
2016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名校学案课件2.3-3.1.2(4份)
2016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学参考课件1.2.1-1.3.2(10份)
2016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4份)
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新人教版高中(必修1)
指数函数性质(二)2新人教版高中(必修1)
分数指数幂第2课时(新人教A版必修1)
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新人教A版必修1)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新人教版高中(必修1)
新人教A版(必修1)2.3《幂函数》ppt课件之二
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1新人教版(必修1)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