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复习说课稿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全等三角形》复习说课稿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全等三角形》复习说课稿

《全等三角形》复习说课稿

2015-12-25 收藏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程标准上说:让学生知道教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向学生传播一种观念和思想方法,是教学设计的最高境界。这节课学习《全等三角形》就是本着这个理念来安排的。我们研究的课题名称是《初中生学习方法实验与研究》。该课题提出的背景是:

1、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机械记忆,重复疲惫的学习仍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占着一定的地位,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极不相符,这样的学生变得厌学、被动、缺少自信,束缚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关键是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谓持续意为提高底蕴,有坚实的基础,有持久发展的空间。因此要求在教学中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又要发展学生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方法。

鉴于以上两点,我们认为对初中生学习方法的实验与研究是有现实意义的,与新课程的要求相符,与当前学生学习能力的改变与提高有帮助,更有可能由此转变教与学的关系,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

二、本课的研究目标

1、研究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的方法。即五环节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进入问题情景(激起探究动作)自主探究研究(猜测验证证明)提炼交流发言(归纳总结提炼)变式应用巩固(发散收敛活用)反思总结提高(检测回顾延伸)。观察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兴趣、思维、交流、归纳等各项指标情况,探讨该方法的科学性。

2、研究学习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中,从而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经历发现、探究、交流、质疑、倾听、反思、总结等过程,探讨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性。

三、实施目标的过程

1、教学内容的选择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活用教材 ,合理的整合课程资源,选择适合学生认知规律和个性特征的素材做为背景,真正体现数学的应用性和趣味性,既对知识进行学法的探究归纳,又在应用中体现知识的发展和形成过程,为此,我选择了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图表归纳梳理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应用条理化,引导学生规范做题格式,为合情推理的能力形成奠定基础。选择的问题:①体现基本图形的动态变化,强化SSS、SAS、AAS、ASA、HL的应用;②辨析纠错,分清易混、易错点,加深印象;③方案设计体现数学的应用性;④哪辆车先到站?再次让学生经历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

2、教学活动的设计

安排了五个教学环节:

(1)梳理知识,建构网络通过学生自主回顾思考,把知识脉络串起来,激发学生兴趣,直观的归纳并掌握知识。

(2)巩固知识,简单运用通过两个三角形的不同变换,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四个基本图形,加深学生对SSS、SAS、AAS、ASA、HL等判定的应用。

(3)探究知识,综合运用设置三个探究问题。一是判断纠错;二是测量湖宽的方案设计;三是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进行综合应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进一步锻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4)交流讨论,提升能力通过两个三角形的不同变换,展示给学生三角形全等的各种不同基本图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在计算、证明中使用三角形全等的思维能力。同时结合图表,给出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常用思路,使学生综合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5)布置作业,知识升华没有布置统一的课外作业,而是要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总结,消化吸收,形成学生自学的技能。

3、重点难点的突破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及其应用是本节复习的重点。教学的重点是要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要求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试探,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不要怕碰壁,要勇于总结规律,不断提高证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展示、互相纠正补充、教师点评,从而突破本节重难点。

4、教法学法方面

采用学生互评问题、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必要时进行适当点拨。原则上,学生能讲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讨论解决的,教师应给予肯定,不再重复,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成功的体会。

四、科研课题成果的渗透

经过近两年来的实验与研究,我们的课题组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在教学中,自主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多元化评价这些方法措施以潜移默化有效渗透,本节课我设计的 每个环节都是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也是学生参与知识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在实验班的课堂上经常有这样的发言让我来我能讲我能补充你错了,我的想法是........等等,这说明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接受,而是真正成为一名探索者、发现者。况且,本节课我上的课型是复习课,作为公开课,一般老师不会去选择这种课型,在此我也正是想通过交流、探究初中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教学方式。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