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家族_数学家故事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数学家家族
首页>数学杂谈>数学家故事>数学家家族

数学家家族

2013-04-28 收藏

 

数学家家族 查字典数学网资料整理

洪振杰

清末民初以来,在温州这片江南水乡,涌现了一大批卓有建树的数学家,不仅人数多,而且质量高。他们的业绩,在中国现代数学界和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据统计,在一个时期的中国主要大学中,曾有1/3左右的数学系主任是温州人。民国时期的中国中央研究院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的数学院士中就有9位来自温州。温籍数学家群体的出现,是中国现代数学史上一件引人瞩目的事件,也是国际数学史上的一种罕见现象。温州也因此被人们美誉为“数学家之乡”。有趣的是,其中不少数学家来自同一家族,他们或为父子,或为兄弟,或为堂兄弟。

陈润之和陈范父子

陈润之(1816-1885),字菊谭,瑞安人。他精通算学和天文历算,著有数学著作《割圆弧矢捷法》,历书《古今章闰表》、《春秋朔合算法》和《东瓯星晷表》等。

其长子陈范(1865-1923),字式庼,清光绪年间贡生。因深得父传,也成为很有成就的算学家,且著有多种数学著作,如《形代通释》、《重学释例》、《算学引蒙》、《算艺偶存》等。陈润之的弟子林调梅,是后来温州地区最有造诣的数学教育家。他不仅精通数学,且兼懂理化等自然科学,是数学专门学校——瑞安学计馆的首任总教习(馆长)。陈范则是瑞安学计馆的第二任总教习,他和林调梅为后来温州地区的中小学培养了大量数学师资。

姜立夫与姜伯驹父子

姜立夫(1890-1978),苍南人,温籍数学家的先驱。受其姨夫——算学举人、《算学报》创办者黄庆澄的影响,从小热爱数学。191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一人创办了南开大学算学系,人称“一人系”。先后任南开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和中山大学数学教授,1947年任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研究专长是代数几何,在圆素和球素几何方面有深入研究;并培养了一批为中国现代数学做出重大贡献的数学家。

其长子姜伯驹(1937-),出生于天津。他的舅舅胡敦复和胡明复,都是我国著名的数学教授。1953年秋,姜伯驹以全国高考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进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学习,当时他还不到16周岁。毕业后,留校任教。1978年春,姜伯驹被越级提升为副教授。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现改称院士),是当时最年轻的院士之一。1983年晋升教授,也是当时北京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姜伯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拓扑学,特别是在不动点理论方面取得出色成果。他同时很重视我国的数学教育,从1995年起,担任国家教委理科数学与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项武忠与项武义兄弟

项武忠(1935-),乐清人,父亲项昌权早年曾留学法国,回国后先后任民国政府官员和台湾政治大学教授。从政界转入学界之后,项昌权着力培养子女从事科学研究,特别是鼓励他们重视数学学习。他的三子二女在科学特别是数学研究方面取得很大成功。后来,长子项武忠和次子项武义都取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博士学位,三子项武德取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数学博士学位,长女项文英是美国耶鲁大学化学博士,次女项文玲则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数学博士学位。一家五个子女,有四位数学博士。

项武忠于1953年考入台湾大学物理系;因对数学更感兴趣,转到数学系学习。1962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耶鲁大学数学系工作,1968年任教授。1972年,回母校任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1982-1985年,担任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主任。

项武忠是著名拓扑学家,主要从事微分拓扑研究。由于项武忠在数学上的学术成就,1980年当选为第13届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89年,又当选为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其弟项武义(1937-),1955年考入台湾大学数学系,1964年取得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学位。然后去美国西部的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任助理教授。1968年升任数学系教授,直至1998年退休。之后的1998年至2003年,任香港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项武义的研究专长是微分几何、拓扑变换群。他曾攻克了困扰学界380年之久的“凯普勒定理”。1992年,项武义夫妇和谷超豪夫妇共同创办了“苏步青数学教学基金会”,设立了“苏步青数学教育奖”,该奖项被认为是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界的最高荣誉。

徐贤修与徐贤仪堂兄弟

徐贤修(1912-2001),祖籍永嘉枫林镇,出生于温州鹿城,应用数学家。1931年从温州中学毕业后,他考入清华大学算学系;1946年赴美留学,1948年获得美国布朗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并留校任教;1955年任美国普渡大学工程科学学院教授。1961年创立台湾清华大学数学系,并于1970年任校长,1980年被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他的儿子徐遐生,是著名天文学家,也曾任台湾清华大学校长及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父子二人成为台湾学术界的传奇。

堂弟徐贤仪(1917-1987),父亲曾是民国初期国会议员,因反对袁世凯专制,被袁世凯抄了北京的家。1928徐贤仪随父亲回到温州,后考入温州中学。1933年他与同学白正国等36人在温州中学成立“自然科学研究会”,并成为该会出版物《自然科学》的主编。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他积极参加学生活动,被选为西南联大学生会主席。毕业后,他先后在贵州大学、浙江大学、温州中学等地任教。1949年,去新创办的大连大学(现大连理工大学)任数学系副教授。1952年,参与创办了东北地质学院,并一直留校任教。后因不断受到批判和迫害,他的研究工作一度停止,1980年后得到平反。1987年9月27日晚,抱病修改好《地物系的高等数学讲义》后离开了人世。

徐贤仪的主要研究中心是数学在地质和地球物理中的应用。他的译著《数学解析习题汇编》曾被各工科院校广泛采用。

张鸣镛与张鸣华兄弟

张鸣镛(1926-1986),龙湾人。1943年温州中学毕业。后进入浙江大学数学系学习,1948年毕业,和谷超豪两人是当时数学系仅有的留校工作的学生。正当他的研究如鱼得水之时,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26岁的张鸣镛被调到厦门大学。虽然他在厦门大学的前几年还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是此后不断受到批判和迫害,直到1978年才重新进行学术研究。先后任《数学年刊》的编委,《数学研究与评论》的副主编,并升为教授。他的研究专长是函数论、位势论,留下了张鸣镛定理和张鸣镛常数等研究成果。

张鸣镛还扶助弟弟妹妹,让他们也都受到了高等教育。妹妹张淑仪是物理学家,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如果没有张鸣镛,张淑仪不可能有这样的成就。

其弟张鸣华(1930-),自小喜欢数学。从温州中学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偏微分方程、计算机理论。撰有《可计算性理论》等论著,他在文史研究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

姜立夫(中)夫妇和儿子姜伯驹在一起。

洪振杰

清末民初以来,在温州这片江南水乡,涌现了一大批卓有建树的数学家,不仅人数多,而且质量高。他们的业绩,在中国现代数学界和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据统计,在一个时期的中国主要大学中,曾有1/3左右的数学系主任是温州人。民国时期的中国中央研究院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的数学院士中就有9位来自温州。温籍数学家群体的出现,是中国现代数学史上一件引人瞩目的事件,也是国际数学史上的一种罕见现象。温州也因此被人们美誉为“数学家之乡”。有趣的是,其中不少数学家来自同一家族,他们或为父子,或为兄弟,或为堂兄弟。

陈润之和陈范父子

陈润之(1816-1885),字菊谭,瑞安人。他精通算学和天文历算,著有数学著作《割圆弧矢捷法》,历书《古今章闰表》、《春秋朔合算法》和《东瓯星晷表》等。

其长子陈范(1865-1923),字式庼,清光绪年间贡生。因深得父传,也成为很有成就的算学家,且著有多种数学著作,如《形代通释》、《重学释例》、《算学引蒙》、《算艺偶存》等。陈润之的弟子林调梅,是后来温州地区最有造诣的数学教育家。他不仅精通数学,且兼懂理化等自然科学,是数学专门学校——瑞安学计馆的首任总教习(馆长)。陈范则是瑞安学计馆的第二任总教习,他和林调梅为后来温州地区的中小学培养了大量数学师资。

姜立夫与姜伯驹父子

姜立夫(1890-1978),苍南人,温籍数学家的先驱。受其姨夫——算学举人、《算学报》创办者黄庆澄的影响,从小热爱数学。191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一人创办了南开大学算学系,人称“一人系”。先后任南开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和中山大学数学教授,1947年任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研究专长是代数几何,在圆素和球素几何方面有深入研究;并培养了一批为中国现代数学做出重大贡献的数学家。

其长子姜伯驹(1937-),出生于天津。他的舅舅胡敦复和胡明复,都是我国著名的数学教授。1953年秋,姜伯驹以全国高考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进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学习,当时他还不到16周岁。毕业后,留校任教。1978年春,姜伯驹被越级提升为副教授。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现改称院士),是当时最年轻的院士之一。1983年晋升教授,也是当时北京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姜伯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拓扑学,特别是在不动点理论方面取得出色成果。他同时很重视我国的数学教育,从1995年起,担任国家教委理科数学与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项武忠与项武义兄弟

项武忠(1935-),乐清人,父亲项昌权早年曾留学法国,回国后先后任民国政府官员和台湾政治大学教授。从政界转入学界之后,项昌权着力培养子女从事科学研究,特别是鼓励他们重视数学学习。他的三子二女在科学特别是数学研究方面取得很大成功。后来,长子项武忠和次子项武义都取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博士学位,三子项武德取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数学博士学位,长女项文英是美国耶鲁大学化学博士,次女项文玲则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数学博士学位。一家五个子女,有四位数学博士。

项武忠于1953年考入台湾大学物理系;因对数学更感兴趣,转到数学系学习。1962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耶鲁大学数学系工作,1968年任教授。1972年,回母校任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1982-1985年,担任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主任。

项武忠是著名拓扑学家,主要从事微分拓扑研究。由于项武忠在数学上的学术成就,1980年当选为第13届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89年,又当选为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其弟项武义(1937-),1955年考入台湾大学数学系,1964年取得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学位。然后去美国西部的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任助理教授。1968年升任数学系教授,直至1998年退休。之后的1998年至2003年,任香港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项武义的研究专长是微分几何、拓扑变换群。他曾攻克了困扰学界380年之久的“凯普勒定理”。1992年,项武义夫妇和谷超豪夫妇共同创办了“苏步青数学教学基金会”,设立了“苏步青数学教育奖”,该奖项被认为是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界的最高荣誉。

徐贤修与徐贤仪堂兄弟

徐贤修(1912-2001),祖籍永嘉枫林镇,出生于温州鹿城,应用数学家。1931年从温州中学毕业后,他考入清华大学算学系;1946年赴美留学,1948年获得美国布朗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并留校任教;1955年任美国普渡大学工程科学学院教授。1961年创立台湾清华大学数学系,并于1970年任校长,1980年被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他的儿子徐遐生,是著名天文学家,也曾任台湾清华大学校长及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父子二人成为台湾学术界的传奇。

堂弟徐贤仪(1917-1987),父亲曾是民国初期国会议员,因反对袁世凯专制,被袁世凯抄了北京的家。1928徐贤仪随父亲回到温州,后考入温州中学。1933年他与同学白正国等36人在温州中学成立“自然科学研究会”,并成为该会出版物《自然科学》的主编。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他积极参加学生活动,被选为西南联大学生会主席。毕业后,他先后在贵州大学、浙江大学、温州中学等地任教。1949年,去新创办的大连大学(现大连理工大学)任数学系副教授。1952年,参与创办了东北地质学院,并一直留校任教。后因不断受到批判和迫害,他的研究工作一度停止,1980年后得到平反。1987年9月27日晚,抱病修改好《地物系的高等数学讲义》后离开了人世。

徐贤仪的主要研究中心是数学在地质和地球物理中的应用。他的译著《数学解析习题汇编》曾被各工科院校广泛采用。

张鸣镛与张鸣华兄弟

张鸣镛(1926-1986),龙湾人。1943年温州中学毕业。后进入浙江大学数学系学习,1948年毕业,和谷超豪两人是当时数学系仅有的留校工作的学生。正当他的研究如鱼得水之时,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26岁的张鸣镛被调到厦门大学。虽然他在厦门大学的前几年还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是此后不断受到批判和迫害,直到1978年才重新进行学术研究。先后任《数学年刊》的编委,《数学研究与评论》的副主编,并升为教授。他的研究专长是函数论、位势论,留下了张鸣镛定理和张鸣镛常数等研究成果。

张鸣镛还扶助弟弟妹妹,让他们也都受到了高等教育。妹妹张淑仪是物理学家,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如果没有张鸣镛,张淑仪不可能有这样的成就。

其弟张鸣华(1930-),自小喜欢数学。从温州中学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偏微分方程、计算机理论。撰有《可计算性理论》等论著,他在文史研究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