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9
收藏
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逻辑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以下是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数学第三章概率知识点,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查字典数学网一直陪伴您。
(一)基础知识梳理:
1.事件的概念:
(1)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出现的试验结果,叫做事件。一般用大写字母A,B,C,?表示。
(2)必然事件:在一定条件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
(3)不可能事件:在一定条件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
(4)确定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确定事件。
(5)随机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
2.随机事件的概率:
(1)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
n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nA为事件A出现的频数,称事件A出现的比例fn(A)?A为事件An
出现的频率。
(2)概率:在相同的条件下,大量重复进行同一试验时,事件A发生的频率会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即随机事件A发生的频率具有稳定性。我们把这个常数叫做随机事件A的概率,记作P(A)。
3.概率的性质:必然事件的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0,随机事件的概率为
0?P(A)?1,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看作随机事件的两个极端情形 4.事件的和的意义: 事件A、B的和记作A+B,表示事件A和事件B至少有一个发生。
5.互斥事件: 在随机试验中,把一次试验下不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叫做互斥事件。 当A、B为互斥事件时,事件A+B是由A发生而B不发生以及B发生而A不发生构成的, 因此当A和B互斥时,事件A+B的概率满足加法公式:P(A+B)=P(A)+P(B)(A、B互斥).
6.对立事件: 事件A和事件B必有一个发生的互斥事件. A、B对立,即事件A、B不可能同时发生,但A、B中必然有一个发生 这时P(A+B)=P(A)+P(B)=1 即P(A+A)=P(A)+P(A)=1当计算事件A的概率P(A)比较困难时,有时计算它的对立事件A的概率则要容易些,为此有P(A)=1-P(A)
7. 事件与集合:从集合角度来看,A、B两个事件互斥,则表示A、B这两个事件所含结果组成的集合的交集是空集. 事件A的对立事件A所含结果的集合正是全集U中由事件A所含结果组成集合的补集,即AA=U,AA=?但互斥事件不一定是对立事件
最后,希望小编整理的高二数学第三章概率知识点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评《24时记时法》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周末一天的安排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1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教学设计2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1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补充练习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评价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期中复习(1)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练习六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2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练习题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实录及反思2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教案4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教案5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周末一天的安排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2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加和减--案例与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周长是多少3
课堂目标的价值取向——《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两种教学思路的比较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教案6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说课稿1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教案3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24时记时法》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在操作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设计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