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9
收藏
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逻辑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以下是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数学第三章概率知识点,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查字典数学网一直陪伴您。
(一)基础知识梳理:
1.事件的概念:
(1)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出现的试验结果,叫做事件。一般用大写字母A,B,C,?表示。
(2)必然事件:在一定条件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
(3)不可能事件:在一定条件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
(4)确定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确定事件。
(5)随机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
2.随机事件的概率:
(1)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
n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nA为事件A出现的频数,称事件A出现的比例fn(A)?A为事件An
出现的频率。
(2)概率:在相同的条件下,大量重复进行同一试验时,事件A发生的频率会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即随机事件A发生的频率具有稳定性。我们把这个常数叫做随机事件A的概率,记作P(A)。
3.概率的性质:必然事件的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0,随机事件的概率为
0?P(A)?1,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看作随机事件的两个极端情形 4.事件的和的意义: 事件A、B的和记作A+B,表示事件A和事件B至少有一个发生。
5.互斥事件: 在随机试验中,把一次试验下不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叫做互斥事件。 当A、B为互斥事件时,事件A+B是由A发生而B不发生以及B发生而A不发生构成的, 因此当A和B互斥时,事件A+B的概率满足加法公式:P(A+B)=P(A)+P(B)(A、B互斥).
6.对立事件: 事件A和事件B必有一个发生的互斥事件. A、B对立,即事件A、B不可能同时发生,但A、B中必然有一个发生 这时P(A+B)=P(A)+P(B)=1 即P(A+A)=P(A)+P(A)=1当计算事件A的概率P(A)比较困难时,有时计算它的对立事件A的概率则要容易些,为此有P(A)=1-P(A)
7. 事件与集合:从集合角度来看,A、B两个事件互斥,则表示A、B这两个事件所含结果组成的集合的交集是空集. 事件A的对立事件A所含结果的集合正是全集U中由事件A所含结果组成集合的补集,即AA=U,AA=?但互斥事件不一定是对立事件
最后,希望小编整理的高二数学第三章概率知识点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数学脑筋急转弯:吹蜡烛
数学脑筋急转弯:分馒头
数学脑筋急转弯:组合数字
数学脑筋急转弯:四减一等于五
数学脑筋急转弯:按时吃药
数学脑筋急转弯:地球与太阳
数学脑筋急转弯:分苹果
数学脑筋急转弯:猫吃老鼠
数学脑筋急转弯:影子
数学脑筋急转弯:5比0大和0比2大
数学脑筋急转弯:孩子吃饼
数学脑筋急转弯:篮球鞋
数学脑筋急转弯:买卖玩具
数学脑筋急转弯:猜数
数学脑筋急转弯:烟鬼抽烟
数学脑筋急转弯:分袋装苹果
数学脑筋急转弯:学生排队
数学脑筋急转弯:买衬衫
数学脑筋急转弯:小朋友游泳
数学脑筋急转弯:妈妈买鱼
数学脑筋急转弯:太阳转动
数学脑筋急转弯:富豪的东西
数学脑筋急转弯:买帽子
数学脑筋急转弯:倒拔垂杨柳
数学脑筋急转弯:丢钱
数学脑筋急转弯:舔冰棒
数学脑筋急转弯:放大镜
数学脑筋急转弯:切西瓜
数学脑筋急转弯:汤姆过生日
数学脑筋急转弯:排列队形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