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3
收藏
注重创设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一个新的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然而,创设情境是教师个人的任务还是由师生共同完成,是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做法。下面就积的近似值教学,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1.要避免情境由教师备课时一个人精心设计好,避免问题由教师提出来,避免学生始终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的自主性便大打折扣。要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生成问题情境。本课教学从讨论买菜时应该考虑了解哪些信息呢入手,了解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的真实想法。在充分尊重了学生看法的基础上提供相关信息,使每位学生都成为情境的创设者。本课还创设了填写发票的问题情境,通过联系刚才大家解决的问题,提出你能帮卖方填写一张发票吗?,使学生产生填写发票的需要。然后指导学生亲自尝试填写发票的过程,在填写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填写发票的方法,从而获得了必要的数学。在这个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思考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加以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始终是问题情境的主动参与者。创设情境并非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应该积极引导每位学生参与到情境设计的过程中,使情境真正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2.要避免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而造成的信息量比较少,讨论的焦点要避免停留在积应该保留几位小数上,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积的近似值的应用价值。 本课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根据计算结果帮卖方开发票写金额)产生疑惑,并尝试自己解决,进而在交流中加深理解、达成共识(钱应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而能正确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3.要充分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加大信息量,力求针对性强,且具较强的开放性。
学生讨论的焦点也最终落脚在哪种结果更合理上。从而在讨论合理性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积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力求每位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在例5教学后,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加深理解:其一,举出老师生活中购买东西的例子,有的钱保留一位小数(商场不收分了),有的钱保留整数(自由市场讨价还价,了解一下去尾法保留),让学生认识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保留;其二,通过一道应用题的练习,让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多次保留,比较哪个值最精确,从而让学生明确,数位越多越精确;其三,安排一道计算结果正好是两位小数不需要保留的应用题,让学生明确取近似值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在最后的巩固练习中结合生活实际,根据3个商场的价目表,让学生设计购买3样东西的方案,由于学生要考虑到价格、质量、路程、时间、信誉等问题,因此出现了多种方案,是一道开放题。学生既得到了技能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七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期末测试题2014
初一下学期数学期末试卷答案2014
2014初一数学下册期末考试试题
2014初一下册数学期末试题
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测试题: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
2014初一下册数学期末考试题
精编九年级数学《反比例函数》知识点归纳
14年初一下学期数学期末试卷分析
初一下学期数学期末考试卷2014
2014年初一数学下册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2014初一数学下册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2014七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期末试卷
初三下册数学《解直角三角形》知识点整理
2014初中数学第二册期末测试题答案
2014初中数学第二册期末考试试卷
初中数学第二册期末考试试卷分析2014
2014初一下册数学期末试题答案
2014初一数学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析
初中数学第二册期末试题分析2014
七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答案2014
初一下册数学期末测试卷答案
初一数学下学期期末试卷答案2014
初中数学第二册期末考试试卷答案2014
初一数学下册期末试题
初一下册数学期末测试卷2014
2014初一下册数学期末考试卷答案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第七章知识点:特殊角的三角函数
2014初一数学下册期末试题
2014年初一数学下学期期末试卷答案
2014初中数学第二册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