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24
收藏
函数是反映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一种数学模型,反映的是什么样的规律呢?这也就是函数概念的核心的问题。纵观300年来函数概念的发展,从早期几何观念下的函数,到十八世纪代数观念下的函数,到十九世纪对应关系下的函数,再到现代的集合论下的函数,众多数学家从几何、代数、直至对应、集合的角度,不断赋予函数概念以新的思想,逐渐形成了现代函数的定义形式。而在初中学段引入的函数概念,是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用“变量”来描述函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则称x为自变量,y为x的函数”。分析这个定义对函数概念内涵的文字描述,可以发现,它强调了近代函数定义中的“对应”,并且明确了“y对x是单值对应”,这又是吸收了现代函数概念中对“映射”的要求,但是没有从“集合”角度描述函数。因此可以认为,初中数学中的函数概念的核心,是函数概念三要素中的对应关系,并且明确其为“单值对应”关系。这主要包括了两层含义:第一,两个变量是互相联系的,一个变量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也发生变化;第二,函数与自变量之间是单值对应关系,自变量的值确定后,函数的值是唯一确定的。
函数概念具有内容的概括性、符号的抽象性、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学生初次接触函数概念时,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层次,包括:
(1)在一个“变化”过程中;
(2)存在“两个”变量;
(3)这两个变量具有一定的“联系”;
(4)一个变量的变化会引起另一个变量也“随之”变化;
(5)两个变量存在“单值对应”的关系。这将直接导致学生在概括函数概念时出现障碍。另外,学生在学习函数概念之前,接触的基本上是常量数学的内容,是静态的数学知识。而函数研究的是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其特征是变化的、发展的、处于两个量的相互联系之中的。因此,函数概念形成中的抽象与概括以及对“单值对应”的理解也就成为函数概念教学的难点。
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过程实际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的过程,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反映了学生掌握概念的两种不同心理过程。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掌握概念的方式,应更多的采用概念形成,即从典型、丰富的具体例子出发,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从中归纳、概括出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从而理解和掌握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函数概念,教学中要注意“举三反一”——通过给学生大量客观世界中反映这种变化规律的实例(解析式的、图象的、表格的),让学生经历“发生发展过程”,为学生提供独立概括概念的机会,经过分析、综合、比较而概括出函数概念“单值对应”的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再“举一反三”——用学生得到的函数概念再去看其他的对应问题,是不是符合函数概念的“单值对应”。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恰当地使用反例,巩固学生对于函数概念的理解。
同样,对于特殊的函数(如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等),也要注意把握其概念的核心,注意概念的形成的教学。理解概念是一切数学活动的基础,学生的概念理解不清就无法进一步学习相关内容。对于函数概念教学的重要性要有充分的认识,要舍得花时间、花力气。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试卷八
六年级奥数(下)第一讲 列方程解应用题
六年级奥数(下)第十二讲 综合题选讲(二) 习题解答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试卷四
六年级奥数(下)第十一讲 综合题选讲(一)习题解答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试卷五
六年级奥数(下)第十四讲 综合训练题解答
六年级奥数(下)第十讲 从算术到代数(二)习题解答
六年级奥数(下)第一讲 列方程解应用题 习题解答
六年级奥数(下)第四讲 奇妙的方格表 习题解答
六年级奥数(下)第七讲 整数的分拆 习题
六年级奥数(下)第十二讲 综合题选讲(二)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考试试卷(七)
六年级奥数(下)第十讲 从算术到代数(二)习题
小学二年级奥数(上)第十四讲 列表尝试法
六年级奥数(下)第一讲 列方程解应用题 习题
六年级奥数(下)第四讲 奇妙的方格表 习题
六年级奥数(下)第三讲 最短路线问题 习题解答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图)
六年级奥数(下)第三讲 最短路线问题
六年级奥数(下)第四讲 奇妙的方格表
六年级奥数(下)第六讲 最大与最小问题 习题
六年级奥数(下)第五讲 巧求面积 习题
六年级奥数(下)第八讲 图论中的匹配与逻辑推理 习题
六年级奥数(下)第十二讲 综合题选讲(二) 习题
六年级奥数(下)第七讲 整数的分拆
六年级奥数(下)第二讲 关于取整计算 习题
六年级奥数(下)第九讲 从算术到代数(一)
六年级奥数(下册)知识点习题精讲 一
六年级奥数(下)第十四讲 关于空间想象力的综合训练题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